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精心打造“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红色教育示范现场教学点,系统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将静态的红色历史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教材。自2025年9月建成开放以来,该教学点已培训学员4万多人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系统整合,筑牢沉浸式教学的实体根基。山亭区打破红色资源点状分散、陈列静态的局限,通过标准化提升、史实挖掘与场景适配,构建起主题鲜明、内容翔实的教学阵地。一是科学规划,实现资源“串珠成链”。整合组织、党校、党史、文旅、国企等力量,搭建专业化工作体系,将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王家湾鲁南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纪念园两个核心景点及周边教学点串联起来,实现了红色资源从点状分布到线性辐射的规模效应。二是深耕史实,夯实内容“权威底稿”。深入挖掘研究八路军115师在枣庄的抗战史料,精心设计制作主题展馆。访谈抗战老兵及有关群众,搜集整理抗战故事,为教学提供了感人、可靠的“历史教材”。三是标准先行,确立建设“硬性标尺”。邀请团中央井冈山教育基地专家进行实地指导,为教学点提升制定标准。在硬件上,配备标准化讲解台、多媒体设备及便民设施;在服务上,规范讲解员着装、用语与流程,制定《学员接待服务手册》;在教学上,明确点位选择、内容设计、方式运用与效果评估的“四个精准”要求,确保了教学服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
二、创新叙事,激活革命历史的情感内核。通过开发精品课程、打造艺术载体和组建专业讲师团队,改变“我讲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让红色故事直击人心。一是开发精品课程,实现教学“短精活”。开发了《罗荣桓的一生》《信仰的力量》《红色基因代代传》等7节微党课,课程时长5~8分钟,具有短小精悍、主题鲜明的特点,并实行弹性时长与点单式教学,满足不同班次需求,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打造艺术载体,推动体验“动静结合”。创新运用多种艺术形式,使红色教育从“静态听”变为“动态演”,让历史“活”起来。编排历史情景剧《两地书》,通过隔空对话生动展现革命者的家国情怀;联合非遗传承人,将“红薯留给群众”的真实故事创编为皮影戏《红薯情》,以传统艺术展现军民鱼水情深;策划制作党性教育专题片《人民的胜利》,通过老兵访谈与历史影像激发共情。三是组建讲师团队,促进学习“双向互动”。组建专业讲师团队,采取现场教学方式,设置“教师导入、点位讲解、理论提升、交流互动”等教学环节,将课程内容融入史料分析、理论诠释、情感升华的全过程,激发学员兴趣,引导深度思考,实现了从“被动听”到“互动学”的转变。
三、构建模式,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实效。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推行“沉浸式、立体化、知行合一”的精准化育人新模式。一是凝聚三方合力,保障项目“高效推进”。构建了“区委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机制。区委统筹,即由山亭区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每日调度、每周推进。部门协同,即党校、党史、文旅等单位各司其职、互补共进,分别负责课程开发、史料把关、情景打造与硬件提升。社会参与,即组织群众募捐史料、邀请老兵教学、动员学校企业参与体验,让红色资源真正“活”起来。二是实施分类施教,确保培训“精准滴灌”。在党员领导干部班,侧重于启发思考如何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在青年党员干部班,侧重于史料深度分析,将情感认同升华为信仰认同;在基层党员干部班,侧重于具体事件剖析,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提升干事创业能力。三是总结经典经验,推动模式“固化推广”。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并固化了一套以“核心主题为魂、沉浸体验为形、多元课程为主、专业讲师为媒、实效育人为本”的红色教育育人新模式,引导学员将内化的红色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了理论认知、情感认同与实践行动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了红色资源在党员干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山东省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枣庄市山亭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