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工作,为山东发展把航定向。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热潮,鼓足“拼工业”的精气神,砥砺奋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企业生产车间里,自动化设备运转起来,工人们忙着赶订单;项目工地上,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者加紧抢工期;从市到区(市)再到乡镇,各级瞄准“增速进位、总量前移”,精准发力、比学赶超……工业经济加快向“新”发展,释放出越来越多的绿色新动能。
记者走进位于薛城区的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裁切、检测、装堆各种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小型氢燃料电池正在小批量生产,这种电池具有补能速度快、续航里程长、电池重量轻、成本下降快、处置更环保、低温性能好等优点。公司总经理韩兵介绍:“2023年10月项目签约入驻薛城,当年12月底正式投产,目前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小批量生产。”
作为枣庄第一家以氢能燃料电池为主的氢能产业项目,协氢(枣庄)公司的建成投产,不仅是枣庄加快氢能产业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枣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素有“煤城”之称。近年来,面对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产业转型之路怎么走?我市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老工业基地求变图强的必由之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全力以赴“拼经济、拼项目、拼环境”,在新赛道跑出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随着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一项项措施的落地,持续释放出发展潜能。去年,我市1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获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今年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3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1位,GDP增幅居全省第2位、连续9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延续了“进中提速、量质双升”的向好态势。
谋跨越:围绕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提出“强工兴产 转型突围”目标并谋划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持续筑牢实体经济基础。
在位于枣庄高新区的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紧赶制产品。吉利欣旺达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余海介绍,自去年该公司首批产品成功下线以来,订单需求量持续增长。
山东吉利欣旺达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中国500强企业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总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年产30万套混合动力电池和10GWh纯电动力电池,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已于2023年4月建成投产,其混合动力电池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主要配套服务吉利、领克、极氪、沃尔沃、smart等多款主流系列品牌。项目全部建成后,将会极大助力枣庄开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锂”程。
与吉利欣旺达相距不远的欣旺达50GWh纯电动力电池项目,是中国500强企业、中国电池百强企业——欣旺达公司在枣庄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BEV动力电池模组及储能系统,分三期建设,总投资200亿元,是鲁南地区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生产基地。全部投产后实际产能将达50GWh,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利税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
枣庄高新区集中资源和力量培植锂电产业集群,一大批产业配套、终端应用项目正加速聚集,如吉利欣旺达、欣旺达、精工电子、亿恩科、金彭新能源等“大块头”企业,形成了从电池原材料生产,到单体电池、PACK组装、电芯电池集成制造,再到锂电池产品终端应用及检测评估的全产业链条,锂电产业集群布局更加优化、链条更加完备、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产业的集群集聚,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集中集约配置,加强企业之间融合融通融创发展,形成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研发优势、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
枣庄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资源枯竭动能不足的困境,实现转型的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市委、市政府围绕促进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立足市情实际与时俱进深化和完善策略方法,形成了“五个一”的发展思路:锚定“强工兴产 转型突围”“一个总体目标”,抓牢坚定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一条工作主线”,建立重点事项帮包服务、差异化考核监测、实绩晾晒警示“一套落实机制”,创优产业环境、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政治环境“一组发展环境”,保持以领先争先率先意识推动单项工作争一流、整体工作上水平“一种奋进状态”的“五个一”发展思路。到2026年,实现工业总量、企业数量、投资规模、园区质效“四个倍增”,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突围、再创辉煌。
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聚焦新材料方向,关注国家需要和市场紧缺的高端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重点在新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特种材料等领域,进行高端化、差异化、精细化布局。目前,EVA光伏胶膜料、EVA电线电缆料、PP薄壁注塑专用料、特种表面活性剂、聚醚大单体、高性能减水剂、电子特气等主营产品在细分市场领域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着眼打造在新材料若干细分领域领先的产业集群,联泓新科新材料一体化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包括130万吨/年DMTO装置、20万吨/年EVA装置、30万吨/年PO装置等多个子项目,与现有产业链充分协同,可实现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一体化布局优势明显。
正因为拥有像联泓新科这样一批龙头企业,展现了我市高端化工产业的美好前景。
围绕培植壮大“6+3”现代产业体系,枣庄在发展新兴产业上加力提速,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两高四新”先进制造业,集中突破重点产业,培优育强产业集群,从“旧动能”转向“新动能”,从“积累量”转向“提升质”,乘势而上竞速“新”赛道。
台儿庄区突出锂电产业首位度,围绕补链延链,招引一批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全年新能源及锂电产业全口径营收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154.3%。
位于台儿庄区的丰元锂电材料产业园项目,通过实施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5万吨锂离子电池高能正极材料等项目建设,实现上游磷酸铁、碳酸锂原材料自产自给,形成正极材料生产的成本优势,构建一体化生产的产业生态体系。园区建成后,锂电池正极材料总产能达到11.5万吨,推动锂电“丰元”板块扩规提质,助力台儿庄实现锂电产业产值、营收“双过百亿”目标。
枣庄锂电企业发展到120家,2023年锂电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5.8%,入选山东省首批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蝶变。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实施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四上”工程,健全“小升规、产转法、规改股、股上市”后备资源库,谋划开展工业企业对标登高行动。目前,兖矿鲁南化工、泰和水处理、联泓新科等9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库,去年新增“四上”企业1648家,总数达到4309家、较2022年同比增长48.8%,均创历史新高。
我市被列为全省工业母机“1131”突破工程“三核”之一,鲁南大数据、煤化工新材料、机床及矿山装备、医药健康等8个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
随着一批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从高端装备到高端化工,从新材料到新能源,从新医药到新一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新”板块,持续刷新人们对枣庄“煤城”的固有印象,让枣庄这座老工业基地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气质。
强支撑:以项目打头、靠项目牵引,工作重心向项目聚焦、资源要素向项目聚集、人员力量向项目聚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月19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二个工作日,全市“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动员部署大会召开,动员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月26日,2024年春季全市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当天集中开工9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19.8亿元,涵盖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三样”、医养健康等多个领域。
新春伊始,随着一大批重点项目紧锣密鼓奠基开工,吹响了枣庄抓项目拼经济的冲锋号。
作为山东省重大项目,海鹏高端超大型五轴数控龙门机床与高端超大型数控落地镗铣复合加工中心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记者在这个位于滕州市的项目工地看到,一大早,各种施工机械就开始忙碌起来。据了解,该项目将辐射带动50余家机床企业参与配套,10余家大型机床企业延链补链,加速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填补滕州市高端超大型、超重型数控机床生产的空白,打破国外对该型数控机床的技术垄断。
“我们的产品已列入中科院、中国航天研究院等7家科研院校的设备定点准入目录,与浪潮集团、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太仓天核机电等30余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年可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山东海鹏数控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行阔非常自信。
去年以来,滕州市聚焦“化机锂医数”五大赛道和“工建农服旅”五大板块,建立重大项目专班制、重点项目专员制和重大工程片区指挥部制,全年招引落地过亿元项目163个,省市县实施类重点项目达到227个,百万吨尼龙6、中材锂膜三期等62个项目竣工投产。
项目建设向“新”而行,产业发展向“链”而聚,一个个重大项目开工动土,一个个产业建设加快推进,展现了枣庄高质量“起跑”的新图景。
“2023年,谋划实施省市重点项目262个,强化领导帮包、专员推进,总投资146亿元的鲁化一体化、50.2亿元的潍焦精细化工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吉利极电、联泓一体化等692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培育打造项目建设‘强引擎’。”市发改委主任刘中波介绍。
新兴产业“立”起来,传统产业“新”起来。
位于市中区的泉为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片、组件建设项目,由上市公司“泉为科技”投资建设。泉为科技是一家集异质结电池、光伏组件、钙钛矿、工商业储能等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该公司主推的泉耀系列高效异质结光伏组件,单片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可达25.68%,性能表现优异,可广泛应用于户用分布式、工商业屋顶、大型集中式电站、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充电站等光储充场景,能够提供一站式的能源解决方案。目前,一期6GW光伏组件产线已正式投产,二期是省高质量发展项目,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可年产光伏组件9GW和光伏电池10GW,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65亿元。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抢抓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持续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高标准建成投资26.7亿元的己内酰胺产业链配套节能减碳一体化项目,当年增加产值6亿元。加速推进投资13亿元的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打造高端聚甲醛产品“龙头”企业。
“我们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利用现有百万吨醋酸规模优势,开展丙烯酸等产品研发,进一步丰富醋酸下游产品。同时瞄准行业‘卡脖子’技术,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积极推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吸水性树脂、聚乳酸等产品研发,抢占技术高地,打造新质生产力。”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岭对未来充满信心。
按照上游建链、中游补链、下游延链、整体强链的思路,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壮大联泓、鲁化、潍焦、泰和等链主企业,吸引优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集聚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链持续延伸、附加值不断提升的转型升级之路。目前,我市高端化工产业拥有28类195种产品,其中,水处理剂、EVA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聚甲醛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二。
无论是扩总量、筑基础,还是提质量、增效益,我市量质并举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全周期发力、全要素保障、全流程提速”,将项目质量、进度、成效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形成了“领导带头抓项目、干部积极跑项目、各行各业干项目”的良好格局。2023年,“十强”产业、“四新”经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13%、25.6%,增速位于全省前列。今年一季度,我市257个省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达到88.3%,为全年赢得了主动。
铸引擎: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加速集聚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切实用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最优增量”。
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材集团已在枣庄布局了中材锂膜、中建材光芯科技、北玻院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了集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无机功能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我市与中建材研究总院共同建设的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我省首批“双创”共同体。
隔膜是位于锂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薄膜,也是电池材料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其性能直接影响锂电池的容量、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中材锂膜锂电池专用湿法隔膜项目,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湿法双向同步拉伸”,是当前国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单线产能及智能化程度均为全球最高,产品性能达到国外进口产品水平,有效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填补了我国锂电产业湿法隔膜领域的技术空白。作为锂电池隔膜的头部企业,中材锂膜直接供货宁德时代、比亚迪以及日本松下、韩国LG、SK等锂电龙头企业,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三,荣登福布斯中国“独角兽”榜单。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中科智能电气研发制造示范项目,从意大利引进全球最先进的萨瓦尼尼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从瑞士引进金马全自动静电粉末喷涂生产线等共计16条生产线,AGV小车穿行其中。公司总工程师郝强介绍,采用工业4.0技术,综合运用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MES、ERP系统;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追溯化管理,打造“无人车间”“黑灯工厂”。
该项目聚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成从原材料到成品装备的全产业链智慧园区,打造行业内绿色低碳高端装备研发制造示范基地。
这些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正是我市坚定不移深化创新赋能,增强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创造与企业“双向奔赴”的条件和环境所带来的。
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扎实开展研发机构扩面行动,持续深化与华中科技大学、常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市累计创建科技创新平台882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92个。
紧盯“6+3”现代产业链制定关键技术“创新图谱”,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生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枣庄转化落地。
围绕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搭建了55个锂电科研平台,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锂电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储能电池技术中心,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入国际标准化实验室序列,枣庄学院锂电产业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枣庄锂电产业集群被科技部授予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锂电企业已获批专利1676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5%,2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人才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第一资源,我市充分发挥人才创造力,依靠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健全完善人才“飞地”、科技“飞地”、离岸孵化器等柔性引才措施体系,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枣发展。
大力深化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充分发挥枣庄学院应用型大学优势,支持枣庄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等院校定向培养更多蓝领人才和技术工匠,持续擦亮“匠心枣庄”职业教育品牌。
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广开渠道聚人口增人力引人才提人气,加快形成各类人才在枣庄竞相涌流的“一池活水”,使各类人才在枣庄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持续深化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对标全国最优水平,有针对性地推出园区项目审批“极简办”等一批改革创新举措,推动园区实现“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办证”目标,让审批更少、流程更优、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不断厚植投资兴业沃土,2023年我市在全省营商环境考评中跻身第一档次。
砥砺前行风帆劲,感恩奋进谱新篇。站在新的起点上,枣庄干部群众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枣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一体推进落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开拓创新、勇毅前行,以实干实绩为“山东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贡献枣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