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王允琳:改革就是突破 人生就是奋斗
 

  

【人物介绍】

王允琳,1934年12月生,江苏省沛县人,北京农业大学干训班结业。1952年参加工作,195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枣庄市委办公室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峄城区委书记、枣庄市政府副市长(兼市经贸委主任)。1986年9月后,任枣庄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1993 年3月,任政协第五届枣庄市委员会党组书记、主席。1999年1月退休。

【访谈背景】

枣庄成为省辖市50周年之际,一篇题为《翻天覆地的巨变 幸福城市的崛起》的文章得到当时市委主要领导的点赞,并在《枣庄日报》《枣庄通讯》刊载,影响广泛。2021年9月8日,枣庄建市60周年之际,“鲁南工业的脊梁”口述历史采集团队,拜访文章作者、政协第五届枣庄市委员会主席王允琳。这位1952年6月就到枣庄工作的老领导,谈起枣庄一个甲子的沧桑巨变,感慨万分。

在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实施之际,王允琳以自身经历,倾情讲述枣庄数十年来的变迁,话语中充满着“战胜困难、开拓进取、建设新枣庄”的坚强信念与“志在千里”的热情。正像在他当年所撰写的《改革开放亲历记》一文中说的那样:改革就是不断突破。

三卷《奋斗》文集,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奉献枣庄的象征

 

三卷文集同题,皆为“奋斗”

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口述内容】

王允琳:我在古稀之年出版了《奋斗》文集第一卷,2010年又出版了第二卷。2020年12月付梓的《奋斗》第三卷,重点记载枣庄城市翻天覆地巨变等内容。为什么三本文集都取名“奋斗”,因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就是英勇的奋斗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

三卷《奋斗》文集,是我怀着对党对枣庄对人民的无限深情,用勤奋拼搏、呕心沥血书写的奋斗史,以感恩社会、感恩枣庄、感恩人民。《奋斗》文集印完以后,全部送给枣庄市区机关、重点学校、图书馆,还有徐州市和沛县的一些图书馆和学校,这也算是我留给枣庄人民、留给家乡的一笔精神财富。

文集中记载着我在枣庄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支持下做的十件大事,主要内容是推动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比如: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深化企业改革,放开了700多种工业品、农产品价格,发展了市场经济。十年促进建成三资企业90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线70条。推动拨乱反正、落实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在参加省委组织部落实政策座谈会后,会同纪检组为历次运动两万多人落实政策;为901名错划“右派”改正;为“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处理的708名干部作了纠正,安置了工作。再就是推动着工业强市,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推动新城建设,推动伟大科技工程建设,推动14处园林、纪念馆、寺庙景观建设,推动政协工作新的发展,推动沉冤多年的临城劫车案平反。在文集第二卷,还记载着我工作时发生的一些错误、失误,是我个人的反思与自省,更是为了改正过错,吸取教训。所以说不是光写好的,错误也在里面。

【历史现场】

为祝贺枣庄建市60周年,王允琳手书一首诗以表心迹,诗中赞曰:辉煌六十年,巨变新枣庄。新城现代化,照靓南大门。人民丰碑建,千秋大业颂。奋进新时代,富强幸福城。

围绕着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宏伟战略,王允琳侃侃而谈。手边放着几页纸,上面清晰地记载着枣庄工业发展的一些历史数据,那份认真让人感动。访谈最后,王允琳以十六字的“祝福词”许下对枣庄明天的美好问候:工业强市,苦干实干。创新发展,科技先行。其间的情怀让人感佩。

王允琳为纪念枣庄建市60周年寄语

 

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十年攻坚,枣庄工业四大变化

【口述内容】

王允琳:枣庄建市的时候呢,除了枣庄矿务局领导的几个大矿之外,地方工业基本上很少。工业基础薄弱,有一个面粉厂和一个翻砂厂。还有一个土炼焦厂,就是在地上支的简单的一个炉子,这么着炼焦,算是土法炼焦。还有一个铁木合作社、一个木业合作社,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单位。

这样到后来吧,上海在枣庄建设一个铁厂,以后下马了。下马以后呢,枣庄建市时,这里面一些领导干部调到市里来了,有几位铁厂的负责人后来担任枣庄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好多工业干部也到了枣庄各个单位。枣庄矿务局韩韦铁来担任市长,山东省委给枣庄派来市委书记,开始重视工业发展。工业强,城市强。大概是1965年后,借助“小三线”的调整,大城市的工业往“小三线”转移,借这个机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积极要求下,省里从青岛放下来一个棉纺织厂,一个橡胶厂,还有一个造纸厂。接着枣庄市委宋文副书记又从上海请来了工程师,建立了针织厂,这算是给枣庄工业一个好的开端。 

我到市政府之后,重点开始分管工业,包括经委,经委所属的工业局,财贸财办所属的各个单位。还有后来成立的外经委,叫我分管,还有各个银行。所以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业的发展上,我会同计委、经委、外经委和工业各局,到北京、济南等地跑项目,跑了十年30万公里,跑废两部汽车,争取了120个重点项目。加上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这样枣庄的工业就有了新的发展。

枣庄工业发展有这么几个变化,一个就是工业由小到大,更加规模化。1992年有工业单位964个,到1993年达到1336个。1983年的工业产值是25亿,到1993年达到195亿,10年增长了7倍,工业达到规模化。第二个就是工业走向新型化,原来的小煤井改为现代化的矿井,纺织系统普通纺纱织布改为气流纺、简杆偏校喷水织机。鲁南化肥厂已经实现了煤气化了,先进技术推广到全国180多家。炼焦机械化,并生产煤气供应居民。枣庄原来的麻袋厂、地毯厂,还有手套厂,引进绣花机后能够“绣”好多装饰图案,非常得好。原来的机床厂,也全部实行了数控化。第三个就是工业结构多元化,原来枣庄因煤而兴,因煤建市,但东部煤炭资源开始枯竭,原来的田屯煤矿第一个先停产了,枣庄煤矿、朱子埠煤矿、甘霖煤矿、山家林煤矿、陶庄煤矿,出产量都很少了,现在大部分也都停产了,所以转移到西部去发展。煤炭资源的枯竭倒逼城市多元发展,所以,枣庄又发展了水泥、机械、造纸、纺织、食品、橡胶、电子,还有新型材料、制药、卷烟等。同时,工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有国营企业、集体企业,又发展了乡村工业,还有民办工业。第四个就是工业走向国际化,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们不断对外开放。青岛有一年一度的经贸洽谈会,我每年都去参加,带着一百多个人和很多企业单位去参加。这样的话,通过这个平台,再加上我们加强与上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交流、交往,枣庄一直在扩大对外开放。印象中,在改革开放后的十余年,枣庄发展合作、独资、租赁企业有90家。

 

【历史现场】

枣庄老城南部十里泉发电厂1978年兴建,原来只有12.5万千瓦机组。1980年王允琳任职峄城区委书记后,曾经陪同李鹏同志到十里泉发电厂,峄城的用水泵房、煤灰坝考察。枣庄工业有大的发展后,解决电的问题就成了关键。当了副市长的王允琳,前后有六年的时间为十里泉发电厂增加产能上下奔波,甚至为了上两个三十万千瓦的机组还去了李鹏同志的办公室。王允琳说,在经济体制尚未进行根本性改革的时候,枣庄要生产牛仔裤也要到省里去跑计划。在那段时间,每逢青岛经贸洽谈会,王允琳总要带着一帮人在会场内外找客户、跑项目。


抓工业关键在改革

而改革更需要勇气

【口述内容】

王允琳:1985年9月到1986年的1月,我在中共中央党校参加国家体改委举办的第四期经济体制改革研究班。时任国务院主要领导接见了研究班学员,还给我们开了个座谈会,与我们合影。我负责市里工业期间,还负责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我非常重视改革工作,好多出台的方案、政策,我都自己起草。

我在峄城主要是抓农村的改革,到市里来之后重点抓工业的改革,主要是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向企业放权,下放九个方面的权利:生产经营权、内部管理权、劳动管理权、经济承包权、产品销售权、经济分配权、技术改造决定权、协作联合权、劳保福利改革权。结合利改税,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第二个就是倡导厂长负责制,这样的话,在橡胶厂、机床厂、造纸厂等单位,先进行试点,突出了厂长在企业的中心地位、作用,强化了工业经营管理细则。比如我们在机床厂和一棉厂搞厂长竞选,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三个就是改革工业产品的价格,因为枣庄矿务局所属的煤矿生产的煤炭,价格由国家调配,还有鲁南化肥厂、鲁南水泥厂的产品都是由国家来调配。但是地方一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我们就有自主权。所以,我们就把地方生产的煤炭、水泥、纺织品等,约七百多种产品的价格全部放开了,一律走向市场,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四推行“双包”责任制。基本形式是“双包一挂”,即包上交国家利润,包技术改造任务;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我到市政协工作后,于19939月上报《关于深化企业改革问题的调查与建议》,市委予以转发。在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过程中推动工业企业制度创新。一方面对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方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面对企业38.5亿元的亏损,许多企业停产半停产的严峻形势,大刀阔斧进行改制。采取兼并、拍卖、租赁、破产、股份制、外资嫁接、产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改制企业达1745家,共募集股本24亿元,收回产权转让金5.5亿元,会同各银行剥离不良贷款26亿元,优化重组资产100.6亿元,启动停产半停产企业907家,妥善安置职工43897人,使限额以上企业亏损面由87%降为10%,使许多困难企业脱困走向持续发展。

【历史现场】

面对僵化的体制,改革尤其需要勇气。有一年,枣庄财政局一位负责人因为在政策上给企业“多留一点”,结果受到了上面的调查。王允琳知道后,积极地向组织上汇报、沟通,并向财政、税务部门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能给企业多留的尽量多留,这样好放水养鱼。看起来给企业多留了一点,但是企业扩大生产了,这样我们财政收入就更多了。最后,这位受到调查的财政局局长免于处罚,企业也获得了更多的活力。


致力于枣庄高新区建设

发挥余热,为枣庄新城鼓与呼

【口述内容】

王允琳:枣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88年12月份开始建立的,当时由吴承鉴同志担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这之前他是煤炭局的副局长。我作为副市长来分管这项工作,很大的精力放在高新区的建设中。当时规划的面积是4平方公里,首期建设1.8平方公里,到1992年已经投入资金1.4亿元。共建设了精细化工、电子激光、制药、光纤、新材料等工业项目26个,形成了3亿元生产能力。199011月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成为国家科委重点管理的高新区,国务委员宋健同志题了区名,高新区成为我市的开放之窗。1990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以高新区为重点的枣庄市——“日益敞开的山东南大门”。

高新区推动新城的建设,新城建设之后又带动了高新区的建设。新城建设以后,我又给市里写了专门的建议:高新区往东扩。东扩之后增加了100多平方公里,现在高新技术的企业发展很快,对枣庄的带动影响很大,首先是五大产业集群,都形成规模了。工业增加值、利税在全市的增长都是第一位的。我们退下来的老同志,曾去参观,印象很深。第二个,与40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建立院士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吸引300多位高端人才,这对枣庄整个的发展推动很大。第三个,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改革行政化,理顺和企业的关系,按新的要求建立企业制度等方面,都是走在全市前列的。第四个,高新区推动了枣庄新城建设,包括市行政中心选址,枣矿集团搬到薛城,光明大道的规划、建设,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的筹建,以及城市绿地、公园的建设等,影响都是巨大的。

【历史现场】

2018年4月29日晚,王允琳的家中来了几位客人。原来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生产力促进研究所领导带着几位专家到访。之前,客人们已经考察了潍坊、临沂等地。虽然已经退休,但对助力枣庄经济发展的合作项目,王允琳从来都很热心。详细地了解有关项目后,王允琳不顾五一假日,积极地与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联系,并且上书市主要领导,终于促成双方合作备忘录的签署。确定建设的“中管科技产业园”,都是颠覆性的核心技术项目,巨额资金已经落实,将极大推动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

在当年给市主要领导的报告中,王允琳写到: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于1988年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高新区东扩的建议也已实现。我为枣庄新城建设,呼吁了20多年,1998年建设新城的建议,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会议表决,87.6%的领导干部投票赞成,从而启动了新城建设,2004年实现了政治中心西移。我为新城建设,曾三次建议,三次鞠躬,三次流泪,感谢市委市政府圆了我建设新城的梦。我要在耄耋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建设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为枣庄的发展再尽绵薄之力,“做到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余热生辉”。

贫穷少年学会坚强

感恩的背后是大爱无疆

王允琳:我出生在徐州市沛县张寨乡王庄村一户贫穷的家庭,父亲勤劳、朴实、善良、忠厚,先给地主家干长工,后来与人合伙搞了个织布厂,我小时候还算能吃饱。1943年,我父亲不幸遇难。当年,我的小妹妹因为出麻疹家中没钱给她治疗,也夭折了。为活命,家里卖了2亩多地,还剩2亩地不能再卖了,就靠我和老母亲一起耕种。到春天没有粮食吃的时候,就吃糠菜、槐树叶、柳树叶。吃完之后,我就跟着我们村里面的人,到微山湖边上,摘一种叫兔栓子的野草,回来用开水煮着吃。这样,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过了4年多的时间。当时,家有3口人,母亲、我和妹妹,就一床破被子。到我12岁了,全家再合盖一床破被子就不好了。我就跑到地主家门口的一个草屋里睡觉,把自己身体埋在麦草里面,这样也比较暖和一些。1947年到徐州药房当学徒,历经种种磨难。

对枣庄,我充满了感恩之情。就我个人生活来说,有两位恩人不能忘记。一个是枣庄建市的1961年,那时我正在枣庄师范学校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工作。老校长张捷三不仅平时大力支持我工作,而且在我母亲病故的时候借钱给我办丧事,找了一辆马车把我母亲的遗体送回家。此情此景,终身难忘。

另外就是我的老伴葛友荣。她照顾家庭任劳任怨,1968年,我胃穿孔大出血,老伴用地板车把我送到医院,经过医院抢救,我的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当时“文化大革命”,因护理不好,我得了“肠黏连”。1976年,小肠切去一尺多。两次大手术都幸得我老伴精心照顾。2015年,老伴得了癌症,我大哭了一场,我对全家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她的生命,尽量能让她多活几年。不幸的是,老伴还是离开了我。她去世后,我三次跪拜,感恩感德!

我在枣庄工作、生活了近70年,是在党和人民哺育下成长的。我钟爱枣庄这片热土,已到了刻于骨、铭于心、溶于血的程度。我只有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励精图治,才能报答对我恩重如山的枣庄人民。

【历史现场】

在王允琳客厅,悬挂着老伴葛友荣几幅清秀的书法条幅。娟丽的字迹,流淌着一位朴实的女性对家庭、对社会真挚的爱恋。2020年10月,王允琳把老伴的书法作品结集出刊,取名为《翰韵流芳》,赠送亲友,以表纪念。

采集时间:2021年9月8日

              采集地点:枣庄市薛城区凤凰山庄东区

              采集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