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王瑞口述历史:枣庄橡胶厂 难忘的传奇 不灭的信念
 

  

【人物介绍】

王瑞,1949年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兰陵县人。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枣庄橡胶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枣庄市政府市长助理、党组成员,市经贸委主任、党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枣庄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企业家”“山东省十大杰出企业家”“枣庄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访谈背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响应“三线”建设号召,青岛有四个厂部分“搬”到了枣庄,即枣庄早期的国棉一厂、肉联厂、造纸厂以及橡胶厂。1973年,王瑞来到青岛橡胶六厂枣庄分厂,后来成为枣庄橡胶厂副厂长、厂长。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以王瑞为厂长的枣庄橡胶厂领导班子,抢抓机遇,敢干能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使枣庄橡胶厂一举成为枣庄市第一利税大户。

回首是难忘的传奇,远望是不灭的信念。快人快语的王瑞,参与了枣庄橡胶厂的艰苦创业,见证了枣庄橡胶厂的辉煌时刻。生动的讲述,描绘了改革开放之际一位敢闯的企业家工业强市的梦想。坦诚的话语,饱含着一位与枣庄这座城市一起奋发图强的创业者实干兴邦的情怀。

 

中专毕业到车间当工人,手指受伤

支援“三线”建设,从青岛来到枣庄

【口述内容】

王瑞:我出生在沂蒙山区兰陵县(原苍山县)沂堂镇东泉里堡村,父亲叫王风江。这是一个小山村,当年非常穷,我家的日子过得也非常苦。本来家里是不让我上学的,是我自己坚持要上,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本来想去考高中,路上吃的鸡蛋都煮好了,突然接到一个命令不考了,继续闹革命。学习和考试都延期了,直到1967年才算我初中毕业。

当时大学不招生,只有些中专、高中招生。经过当地军管会推荐,再加上考试,我被录取到青岛橡胶学校。后来这个学校合并到山东化工学院成为一个中专部。我是专门学橡胶的,毕业后分配到青岛橡胶六厂,下车间当工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深挖洞、广积粮”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即沿海企业向内陆多个省份迁移,如迁移到湖北、贵州、四川一带。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主席指示精神,响应号召,支援三线,青岛橡胶六厂就在枣庄成立了一个“三线厂”,直属青岛管,不归枣庄市管。厂名叫青岛橡胶六厂枣庄分厂。

厂房设备弄好之后,需要技术人员和工人来调试运营。记得是1973年9月份,我就从青岛橡胶六厂借调到枣庄分厂,负责投产运行工作。一开始,只能生产埋吸胶管一种产品。埋吸胶管就是农村抽水机用的管子。那时,我在车间任班长,干得不错,第一条胶管就是我和同志们一起干出来的。

后来当值班长、车间的团支部书记,1975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我担任厂团总支书记、团委书记。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防震救灾,组织上又让我担任防震指挥部的副总指挥。“工业学大庆”时期,我又兼厂里工业学大庆办公室主任、机关党支部副书记,并曾去大庆参观。1977年7月,我被任命为枣庄橡胶厂副厂长,还没有上任,就被派到国棉一厂担任整党工作组组长。半年后,橡胶厂上一个军工项目,市里把我调回橡胶厂来抓生产。

负责橡胶厂生产一年左右,主管单位枣庄市化工局,抽调我与其他四个同志去支援枣庄电石厂工作,帮助他们搞管理、搞整顿,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使濒临停工的电石厂恢复了生产、扭亏为盈。因为我是学橡胶的,所以,心里总是挂念着橡胶厂,局里领导也理解。这样,我就又回到了橡胶厂。

                                                 王瑞年轻时的照片。

【历史现场】

青岛市华阳路36号,青岛橡胶六厂所在地。20岁不到的王瑞,和其他一起分配到厂的中专生,一起下到车间当上了工人。在车间,王瑞爱问爱学,很快得到了许多老师傅的喜欢。一次操作机器的时候,王瑞的一只手被机器轧伤,大拇指上的皮被撕掉大半,指甲也被撕掉了,十指连心,钻心的痛。工友们急忙把王瑞送到青岛市市立医院,一检查,骨头没伤,但手上却缝了13针。一个多星期后,王瑞坚持要回到车间劳动,受伤的手捆着绷带,只能帮着工友干点轻便的活。因表现积极,到车间劳动的那一年,王瑞就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选为团支部委员,并评为全厂的“活学活用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

 

枣庄无人识,橡胶厂常被看成村办企业

走出去,请进来,终于打开销路

【口述内容】

王瑞:1976年,枣庄分厂与青岛橡胶六厂脱钩,改名为枣庄橡胶厂。厂名既没有挂山东省,也没有挂枣庄市。可能当时觉得取这个名字大气,结果吃了大亏。那时候去出差,坐汽车也好,住宿也好,都需要介绍信。我们的介绍信都是写“枣庄橡胶厂”,外地人一看“枣庄橡胶厂”几个字,就以为你是村办企业,不知道“枣庄”是在哪里。实际上我们已经是中型企业了。所以我们到哪里去都得解释一番,我们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我们是枣庄市的一个企业,是青岛橡胶六厂比较大的分厂。然而,人家怎么都不信,所以这个厂名写了“枣庄”而没有写“枣庄市”,吃了老大的亏。

我担任销售副厂长以后,就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来宣传企业和产品。所谓“走出去”,就是我带着科长、科员到每家每户去拜访,拿着宣传资料和产品说明书,到用户那里推广、介绍枣庄橡胶厂,解释我们的前身由来、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等。大部分人,对我们枣庄橡胶厂是缺乏了解的,所以还得先抓原来的老客户,就是化轻公司、农机公司,然后范围主要围绕山东片区,因为只有把山东这块片区先抓起来,才能够先有碗饭吃。

有一次我带队去走访肥城矿务局。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利,枣庄到肥城就一趟班车。当时厂里也没有小车,我就穿着胶鞋,背着黄书包和同志们一起出发了。肥城汽车站离肥城矿务局有20多里路,一下车,我们就步行。没想到,好不容易走到肥城矿务局,把介绍信递过去,对方一看是枣庄橡胶厂,不搭理,板凳也不让坐,更不提倒水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返程。后来通过枣庄矿务局介绍,第二次去才接待我们,枣庄橡胶厂的产品才慢慢地得到他们的认可。用户都是这么一个、一个、一个个,费了好大劲才争取下来的。没有3次、5次,3个月、5个月,根本拿不下来。

再一个就是采取“请进来”,把客户邀请到厂里来亲眼看看。你们不是不信吗?你们不信,你就来看,因为我们确实不错。再一个就是向他们发出邀请,都请进来以后,集中开座谈会。在厂里开完,又去微山湖开。微山湖风景好,可以在那活动活动,联络联络感情。局面就这样慢慢地打开了。1982年,我们就达到了1500万产值,300万的利税。

从没有活干到逐步有了些活干,能自力更生养活自己,枣庄橡胶厂由亏损变成基本上不亏损。1983年的10月份,市委组织部来考察厂领导班子,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最后决定叫我当厂长。洪学珍局长找我谈话时,我说我坚决不干,我是真心不想干。

为什么不干?我有这么些理由。一是我的年龄最小,当时我才33岁,他们都40多岁、50多岁。我们班子有3个本科毕业生,还有两个中专生。我是“文化大革命”时上的中专,没学到多少知识。年龄最小,学历最低,排名靠后,我说我不能接厂长这个角色,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个重担。再加上厂里这么一大摊子,确实不是那么好干。当时有一个说法“(厂长)一年香,二年臭,三年就得滚蛋”,干好了提拔,干不好的滚蛋。我对领导说,我不想臭得那么早,不想30来岁就臭。

                                            枣庄橡胶厂老领导,右二为王瑞。

【历史现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经济改革,加速推动了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有企业缺乏自主权的现状亟待改变。为此,枣庄市委市政府“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大胆推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行“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在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33岁的王瑞被组织任命为枣庄橡胶厂厂长。厂长负责制,厂长的权力相对而言大了一些。丢掉了旧体制的束缚,王瑞所领导的枣庄橡胶厂,开始了枣庄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

 

科技创新为驱动,拿出过硬产品

奋战五年,枣庄橡胶厂产值过亿

【口述内容】

王瑞:1983年11月,组织任命我为枣庄橡胶厂厂长。上任后,在厂党委的领导下,我就提出两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第一是科技方面的改革创新。市场经济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研发产品,因此你必须深入到市场,必须调查研究。

我们了解到煤炭部要进口一百套井下用的综合采煤机。面对这一难得的机遇,我就方方面面做工作争取进口设备。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进口了美国的两台钢丝编织机,从英国进口了一台k4密炼机,又从日本进口了一台滤胶机。这些进口设备用上以后,我们生产的高压钢丝编织胶管质量就非常好,承受的脉冲次数可以达到20多万次,处于国际水平。脉冲就像咱们心脏一样,收缩一次,跳动一次,达到20多万次,抗打压的效果非常好,所以就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加之我们的产量又上去了,市场就扩大了。

另外我们所研发的阻燃运输带填补了国家空白。原来煤矿井下用的运输带是不阻燃的,经常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这一状况,我们较早地研发了阻燃运输带这种产品,打了一个提前仗。正好煤炭部下令,要求井下必须用阻燃运输带的时候,我们的新产品已经研发出来了,紧接着就进入市场,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大家知道,引进国外的设备是非常昂贵的,引进后需要的零部件也常遭技术封锁。我们在设备安装时注意对原始数据进行保存,并组织技术改造小组对关键零部件进行改造。经过慢慢摸索,终于研制出能够生产钢丝编织胶管的整机,不但能够自用,而且能够批量生产对外销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

                                      王瑞(右一)在与国内外技术专家座谈。

在技术改造方面,我们还研制成功了移动式钢丝绳运输带平板硫化机,解决了钢丝绳运输带在成型过程中张力不均的问题。事情是这样的,我们老厂——青岛橡胶六厂,有一个老工程师叫曹一民,那时候他50多岁,技术能力很强。我们把他借调到枣庄橡胶厂工作。他曾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设计了一台移动式钢丝绳运输带平板硫化机,但一直没有能够在实践中检验和制作。设计方案交厂党委研究的时候,相当一部分人反对,许多人有疑问。我力主上马实验。在听取了曹一民老工程师的详细解答之后,大家统一了意见。结果,一试验就大获成功。投产后,我们生产的钢丝绳运输带质量大大得到提高,市场就随之打开。

从1983年到1988年,枣庄橡胶厂产值,由1500万增长到一个多亿,利税由300万,增长到2200万。当时全山东省没有几家企业产值过亿的,鲁西南没有,枣庄就更没有了。朱关兴市长亲自到厂祝贺。

1989年,枣庄橡胶厂生产的钢丝编织胶管被评为国家金奖。我来到北京,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枣庄橡胶厂声名鹊起,订单纷至沓来。到1992年底,全厂实现产值两个多亿,利税达到3100万元,成为枣庄市第一利税大户,上缴利税占市级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山东省委主要领导到厂调研指导工作,对枣庄橡胶厂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第二是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必须加大产品销售的力度。我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不管你在技术岗位、还是在生产岗位上,只要你有销售能力,就调你到销售岗位上来。厂里原来设有销售科,有3个科长。我们决定把销售科撤销设立销售处,8位销售处长号称“八大金刚”,对应全国包干的七个片区,强化销售。这七个片区是:山东片区、山西片区、河北片区、河南安徽苏北片区、东北片区、西北片区、南方片区。他们各负其责,包片包干积极完成任务。有一位负责河北片区销售的处长,了解到河北唐山矿山机械厂对运输带的需求非常大。为了争取这个用户,他“赖”在人家厂里“上班”,啥活都干,其实是为了增加了解、增加感情。终于感动了用户,赢得了市场。

我们又成立了一个售后服务大队,增设了一个外经处。特别是外经处,负责的是国际市场的销售。他们不畏艰苦,终于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年出口额达到1700万人民币,橡胶厂也成为枣庄全市第一出口大户。

同时,我们对其他科室、车间也进行了改制。人员优化组合,任务分解到科室、车间、班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全厂每一个人都有任务、每月一考核,年底总考核,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政策。奖罚分明,解决兑现。企业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腾飞期。


                             “篮球巨人”穆铁柱(后排最高个者)到枣庄橡胶厂参观。

 

【历史现场】

为纪念产值过亿、利税过双千,1988年底,枣庄橡胶厂在厂区建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设计方案,由全厂职工投票。最后选定的方案是,一名女青年站在“地球”上,手臂伸向远方。纪念碑取名开拓,意思就是:枣橡人走向世界。让人瞩目的是,纪念碑底座硕大,碑座上,密密麻麻地刻着枣庄橡胶厂全体员工的名字。

访谈中,王瑞谈及30多年前的这一盛事,眼中有泪。他动情地说:我们把1700多名职工的名字都刻在纪念碑碑座上,每一个人都感到无上光荣。后来纪念碑给拆掉了,太可惜了。

 

以人为本,建立企业文化

共谋企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


                                       王瑞(右一)在口述历史采集现场。

 

【口述内容】

王瑞:1985年以前,枣庄橡胶厂是李德令同志任党委书记,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后来,桑革同志担任党委书记。桑革同志也是我们化工学院毕业的,老本科生,比较有文人气质。他文绉绉的,而我是“大老粗”一个。但我们配合得很好,大家也认为我们是“最佳搭档”。在桑革同志的带领和指导下,我们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初步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那就是“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务实、高效”的企业精神;“尊重人、关心人、支持人、爱护人、理解人、不整人”的待人六原则;并制做了厂徽、厂旗、厂歌。鼓励全厂职工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勇往直前,走向世界。

在枣庄橡胶厂,我们在提倡“六种精神”的同时,侧重提出要“以人为本”。想法也简单,就是要在职工的生活各个方面做好工作,企业一定要想着大家,一切为了大家。可以说,枣庄橡胶厂是我们枣庄当时职工福利最好的一个企业,大家都想到橡胶厂去工作。当时流传一句话,说“宁愿橡胶厂的职工搂断腰,也不叫别的招一招”。厂子好了,有钱了,一切都好办,连职工找对象也好找,真是这个样子。

我们每年都建房子,我们的职工只要结婚都给房子。大龄女单身的,就给你母子宿舍。我们的宿舍区还是全市第一家供上暖气的,利用生产余热为宿舍区供上热水,都不收费。还盖了职工医院,建了两个职工食堂,新建了幼儿园、小学。橡胶厂离市里比较远,有十来里路。为方便职工上下班,送学生到市里上学,我们就买了4部大客车,包括拖长的两节大客车。那时候,两节的大客车,市面上几乎没有。给三中、十五中联系好,把我们的学生都送到枣庄市里最好的三中和十五中上学。为了增加职工子女的就业,经过批准,我们又开办了一个中专学校——化工技术学校。生活、教育设施配套齐全,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只要职工有病了有灾了,我们厂里就派专人跟医院联系。需要用什么急需的药,我们就跑全国的医院给购买。当年,一个技术员得了癌症,脑瘤,马上就要不行了。后来我们打听到一种偏方,说是吃中药很好,我们立刻去买。买来药,就立刻治。你看这个人就怪了,送到医院几乎是等死的状态,结果经过后来的治疗,他好了,康复后又调回了青岛橡胶六厂工作。

每年我们完成任务以后,在元旦的时候,都要举行三天大会餐来庆祝,全厂的职工和家属都参加,一共2000多人。那时候,气氛太热烈、太好了,这气氛真是让人高兴。建厂30周年的时候,我们给每一位职工买了全身西服、领带、衬衣,还发了手表。

在当时,枣庄橡胶厂职工工资、奖金在全市是最高的。这背后是我们全体职工辛勤的付出,付出了就应该得到回报。


                          1989年,王瑞(前排左三)与全国劳模代表在天安门广场。

 

【历史现场】

199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邀请了十位全国劳模作为晚会现场嘉宾。刚刚当选为全国劳模的王瑞也受到邀请。新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国家领导人致以新春的祝福。随后,镜头切换到春晚现场,嘉宾席上的王瑞喜气洋洋,视频形象持续了两、三秒。春晚结束的当夜,许多亲朋好友纷纷给王瑞打电话,特别是一些大客户代表还专门打来电话,致以问候。谈到这一“高光时刻”,王瑞记忆犹新,乐呵呵地说:当时就知道为我们橡胶厂露个脸,为我们枣庄的企业争口气。

 

枣庄的变化越来越大

满怀信心,建言“工业强市、产业兴市”

【口述历史】

王瑞:原来的枣庄,那么小,有个说法是“一把花生逛全城”。三层以上的楼都很少,市容脏乱差。橡胶厂里也有好多苍蝇,用扫帚扫,一扫一大片。现在的枣庄,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发展,城市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去市里工作之际,枣庄橡胶厂正准备成立一个企业集团。兼并了青岛的两个厂:一个轮胎厂,一个胶管厂。在枣庄,又兼并了铁厂,在开发区建了个机械厂。

后来的枣庄橡胶厂改制,租给私人经营,一年不如一年,倒闭了。这些年,原来的厂房、设备反过来租赁给我们的老厂青岛橡胶六厂。我前两天问问橡胶厂留守处的人,他说那边还有300来人在干活,基本上也垮了。橡胶厂家属院,原来是枣庄最好的家属院,后来变得一塌糊涂。去年改造了一下,我去看了看,就是刷刷墙、铺铺路,供上了暖气。

作为一个厂长,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厂长,“打铁还要自身硬”,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以身作则,不搞好廉政建设,企业就不可能搞好。在枣庄橡胶厂,我不贪权,不揽权,更不独权,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充分发挥集体作用。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负责制订企业的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把这些规划和计划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各环节。年底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二是考察市场,了解市场,研究市场,开发市场,掌握市场,为企业制订发展方向。我每年都要出差200多天,基本上每一个用户都走了一遍。经常在火车上站几小时,为的是走访客户、广交朋友、扩大影响,走访、回厂后迅速拿出整改意见。

三是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当好职工的后勤部长。我当时对大家说,我厂长的活你们来干;你们的事,交给我来办,你们只管安心工作就行了。像两地分居的、孩子需要就业的、生重病要找医生的,我们都尽可能地去解决,职工还是很满意的。

我在枣庄橡胶厂当厂长十多年间,边工作边学习,从没歇过星期天、节假日,整天奔波在生产、销售,为职工服务的第一线。早出晚归,以身作则,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家庭成员严格要求,绝不搞特殊化。为了适应管理工作需要,1985年8月至1988年6月,我还参加了中央党校函授八五级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学习,考试成绩合格,拿到了大专文凭。

1993年5月,市委决定调我到市里工作,先后担任市长助理、市政府党组成员;市经贸委主任、党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退休后任枣庄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一干就是12年,去年才退出“关工委”。在历届市委政府正确领导下,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感到非常欣慰和愉快。

现在,陈平书记和张宏伟市长提出“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这一战略方针,非常好,我非常赞成,老百姓也非常拥护。为什么?人往往是渴的时候,才知道水甜。作为一个城市,无工不富。紧急关头,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太是时候了。现在抓工业,首先要抓一些高科技的产品,高科技的产业,高科技的企业,这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枣庄市的工业水平和档次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方面,对现有不错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进行改造。除了抓招商抓投资、上新项目,还要把现有企业搞上去,让它们上水平上能力,达到国际、国内最高水平。

第三个方面,就是民营企业还是一大块,半壁江山,不能放松。民营企业也是枣庄市的台柱子,作用巨大,好的就要加以扶持。很多民营企业叫苦,贷款贷不了,有些活干不了。要想办法帮他们。

枣庄条件这么好,交通方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我们要共同努力,把枣庄市变成“小上海”。这届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把“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我们坚决支持、拥护,希望我们枣庄工业真正强起来,我们全市人民就有福气了。

 

【历史现场】

为表彰王瑞在枣庄橡胶厂工作期间的杰出贡献,各级党委、政府给予王瑞多种荣誉。1989年国庆期间,王瑞和全国3000多名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北京受到表彰。当他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时,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多年之后,王瑞回忆起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心情依然澎湃。1992年,王瑞和青岛的张瑞敏、济南的马俊才等10名厂长,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十大杰出企业家。每个人奖10万元。当时还下个文,奖金不准捐献。奖金存在一张银行存折里,规定一年后可以提现。王瑞拿到钱后,还是给橡胶厂的学校托儿所一部分,又给厂班子成员每人分了一部分,自己留了3万块钱。对此,王瑞说:荣誉属于大家,枣庄橡胶厂能够有一段辉煌的历史,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厂职工的努力拼搏。上下齐力,辉煌可续。

 

采集时间:2021年9月3日

采访地点: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三楼会议室

采集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