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吴承鉴口述历史:咬定青山发展工业 大胆地干
 

  

【人物介绍】

                                              

吴承鉴,1951年生,中共党员,枣庄市台儿庄区人。1968年参加工作,曾任台儿庄区经委生产科长、驻造纸厂工作组长、区工业局局长,台儿庄区委常委、副区长,枣庄市煤炭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枣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即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薛城区委副书记、区长,薛城区委书记、区委党校校长。2000年3月任枣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政府党组成员,2008年1月任枣庄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2010年前后,吴承鉴(左五)与枣庄市煤监局、煤炭局同志一起深入井下检查煤矿安全生产。

 

【访谈背景】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台儿庄区造纸厂工作组长的吴承鉴,为引进一台技术在国内领先的造纸机,在造纸机械厂家生产现场签下总价85万的购买合同。

上世纪80年代末,白手起家,创建了枣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作为薛城区区长的吴承鉴,一手主导了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性引进外资额最高的工业招商项目,合同总额高达1.5亿美元。

2000年以后,已经当上枣庄市副市长的吴承鉴,跑遍枣庄140余处小煤井,深入到井下检查,制定标准,考核验收,合格一个恢复生产一个,安全生产形势逐步好转。

上世纪80年代前后,枣庄工业经济从小到大、由弱渐强,产业门类稳固齐全,一度在山东全省处于前列。敢闯敢干、稳中求进,工人出身的吴承鉴,一路风雨,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枣庄工业经济不平凡的发展之路。在全市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之下的枣庄,正在为做强工业、做优产业而蓄势发力。对此,古稀之年却又精神矍铄的吴承鉴说,发展工业,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门心思抓经济,不争论,大胆地干,大胆地闯。

 

16岁做翻砂工人,在劳动中磨砺

赶上工农兵大学生末班车,与工业结下情缘

          1974年,吴承鉴在车间干车工时的留影。

 

【口述内容】

吴承鉴:我是1968年初中毕业,在当时求学很难,上高中、上中专基本不可能,所以只有一条路:回家。我老家是台儿庄,正巧1968年12月台儿庄农机厂招一批工人,我就报名参加工作了。

当时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所以每个区每个县都有农机修造厂,主要生产农业机械。

我们农机厂生产的是“550”型脱粒机,就是55公分直径滚筒脱粒机,简单又实用,价格还比较低,深受鲁南、苏北地区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这种脱粒机既能打小麦又能打稻子,农民架上电,有个电机就可以运转起来,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搬运也很省事,所以普及率很高。

我参加工作开始是在翻砂车间,翻砂工是非常苦、非常脏、非常累的。后来又干车工,干维修,学到了很多的技术。特别是在老工人身上、在农民兄弟身上,我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在艰苦劳动的磨砺中,逐步养成了吃苦耐劳、讲究实际的品质。工人师傅纯朴实在,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他们对技术精益求精,而生活却又十分简朴。那种来自于工厂劳动中培养起来的朴素情感,可以说让我受益终生。

1975年10月,我调到台儿庄区工业局工作,做生产调度统计,还要编写区工业生产情况简报。当时接触区领导、局领导比较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1976年,我非常幸运地被推荐上大学。之所以有这个机会,一方面,当时毛主席提出要培养自己的大学生,就是工农兵大学生。另外一方面,还得益于我们台儿庄地区的工业建设。

从70年代初,枣庄大上“五小”工业,其中就有“小化肥”。根据上级统一安排1976年,筹建台儿庄区化肥厂,市里成立会战指挥部,区委的“二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区长,任指挥,我因为是区工业局的工作人员,就被抽到了筹建处工作。为培养今后化肥厂的技术人员,区里争取到几个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我被选中,到山东大学读无机化学专业。这是工农兵大学生的最后一届,对我来说,也是人生的一大转折,有幸能够受到高等教育,学到了一些科学知识。

1978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枣庄市科委的化学冶金研究所,上了半年班,又被台儿庄区要回去了,以后就一直在区工业局和区经委工作。1983年4月,被任命为区工业局局长。1984年初,被提拔为台儿庄区委常委、副区长,主要是分管工业。

台儿庄的工业应该说还是有基础的。当时枣庄5个区,像市中区、薛城区等都有煤矿,几乎每个乡镇甚至每个大队都有小煤矿,但台儿庄煤矿很少,只有一个张山子煤矿在本地另一个黄庄煤矿在市中区。台儿庄有什么?有化肥厂、造纸厂、水泥厂、酒厂等区直工业企业。

台儿庄有丰富的石灰石,所以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建了个水泥厂。台儿庄偏重于种田产粮,造酒业很有传统。20世纪70年代初,区供销社系统就建了酒厂。台儿庄区有丰富的麦草、稻草,所以,台儿庄有造纸厂,但规模很小。“文化大革命”前,省里面曾经把青岛的造纸厂迁移到内地来,最初落户到台儿庄区,后来这个市造纸厂建在峄城区。

1978年,吴承鉴(后排左一)与来自于台儿庄区的大学同学合影。

 

【历史现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12月15日,吴承鉴通过招工进入台儿庄农机厂,成为一名翻砂工人。同样面临着广阔、陌生的新天地,吴承鉴像许多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车间为舞台,以流汗为光荣,磨砺着青春的人生。

“我在农机厂工作了7年,在工作期间和工人融合在一块,社会认知得到提升,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思想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所以记忆是非常深刻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段年轻时期在工厂与工人师傅的日夜相处,吴承鉴与枣庄工业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不解情缘。

 

区领导骑着自行车一个厂一个厂地看

跑项目、上项目,只为做大工业

【口述内容】

吴承鉴:一个地方的工业要想发展需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这对一个项目一个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当时最早抓工业的区长沈怀义同志对工业就很热爱,很熟悉,作风也很朴实。他把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工业发展上,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几个厂子来回地跑。1980年他要调走的时候,我陪着他骑自行车,一上午转了五六个企业给人家告别,到了化肥厂,12点多了,人家下班吃饭了,厂办公室主任一看说沈区长你过来了,吃饭了吗?区长就说没吃,厂办公室主任说等会我上食堂给你们打饭。我从兜里掏了5毛钱和一斤粮票递给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买了4个馒头,2两1个,端了两碗白菜,里边有点肉,有粉条,我们就在办公室沙发上吃了起来。我们一个区长要调走了,在企业的最后一顿饭就是这样吃的。

接任他的王玉中区长,也是这种做法,骑个自行车基本上都是在工业企业转,找厂长谈,上什么项目?多大规模?什么时间上?资金从哪里来?他对工业的问题找的准,分析的透,决策及时,使用干部得当,并且善于向上积极争取政策,争取资金。所以和其他几个区相比,台儿庄区的工业发展是比较快的。我从两位区领导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的作风,他们的精神,他们这种领导的艺术,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受益终生。直到现在,我都非常怀念。

台儿庄大煤矿的建设,始于我在区经委工作的那个时候。我先是跟着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跑煤田,我当了副区长以后主推煤田的立项设计、争取资金,以及开工建设等。那时候也没别的心思,就是跑项目、上项目,为了一个王晁煤矿,两年多的时间,我往北京跑了20多次。我在台儿庄副区长位子上干了三年,我离开的当年—1987年7月份,王晁煤矿开始开工建设,发展至今已成为台儿庄区的骨干企业集团。

造纸厂也在不断地改造,不断地发展。上世纪80年代,造纸厂厂区有50多亩,有一个大厂房车间,但是生产设备只有一台小造纸机,单缸单网,一天最大产量才1.5吨。后来省里领导来视察工作,说你们这是大鸟笼子装个小麻雀。当时我们的市委书记对王玉中区长说,建议你们上一个大的造纸机。此时,造纸厂已经停产了濒临倒闭,区委就任命我为造纸厂的整顿工作组和恢复生产工作组两个工作组的组长,进驻造纸厂边整顿边恢复生产。

我在造纸厂待了一年半的时间,上了个1600型的新机器,1米6宽的,20个缸20个网,日产20吨高档包装纸,当时这个设备是全国第一台,是轻工部辽阳造纸机械厂引进日本的样机,解剖吸收,再自己设计生产的。我去的时候,这个机器还在研制中,一台就要85万元,对方说如果要就立即签合同,我怕被别人抢了,立即说我要。我也没有向区领导请示汇报,就抢先一步把购买合同签了。签完之后一回台儿庄,我立即向区长汇报,区长很赞同。当时也有持不同意见的,觉得我这一步迈得有点太大了。几个月以后,外地一家造纸厂通过省里的关系,找到我们区领导,说给150万想买我们签的那份合同,个别领导有点心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我说这不能卖,我们厂已经着手改造了,轨道、设计、土建都搞了,250万咱也不能卖。我可以立军令状,项目上不去我决不离开造纸厂。

1985年的时候,省里有个政策,叫财政贫困县重点扶持政策,省财政厅把三年的补贴一次给你,用于上工业项目和技术改造,再补贴3年就取消补贴。我记得当时山东省有十五六个财政贫困县,经过争取,台儿庄被省财政厅列入第一批试点区。一次就给600万。当时是很大的了,我们台儿庄区年财政收入也才300万左右,所以说这个政策是非常好的。但钱不是白给你的,你得有承诺,你得上项目,三年后要取消省财政补贴这也是有风险的。当时省财政的这600万,对台儿庄区工业技术改造起到了很大作用,成效很显著,成为全省的先进典型,介绍了经验。

我在台儿庄区工作期间,主要精力就是抓工业抓项目,在历届领导打下的基础之上,为台儿庄区的工业打下了深厚的根基。那时候年轻,确实也想干事儿,我到国家计划委、煤炭部跑项目争取资金立项,从台儿庄开车到北京要一天半,我一年跑10来趟。我们枣庄市的第一家工业企业的上市公司丰元化工就在台儿庄区,刚开始就是个区办的小厂,还生产过纸箱,后来生产草酸,最后上市。我是1987年离开台儿庄的,到了1989年,台儿庄区财政收入过了千万,达到1428万,比1986年增长2.6倍。主要是前几年新上的工业项目产生了效益。可以说抓工业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有临时观点的、想急功近利的、不能吃苦的、不敢担当的,都不愿意抓工业。

1985年,在北京争取王晁煤矿立项时,吴承鉴(右一)与枣庄市煤炭局副局长陈琛(右二)、台儿庄区煤炭局副局长韩乐邦(右三)同志合影。

 

【历史现场】

台儿庄造纸厂始建于1976年,直到1982年仅有一台1092毫米纸机,年产量不过400吨。1982年,他们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第一次技术改造上了一台日产20吨的1600毫米板纸机,年产量猛增。1986年纸张市场低迷之际,上了箱板纸生产线,通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由4000吨上升到40000吨,成为山东省较大的板纸基地,产值也由300万元增长到1.2亿元,利税由20万元增加到1600万元。这家小造纸厂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裂变聚合,焕发出巨大的能量,最早抓这项工作的,正是时任台儿庄区工业局局长,后来又升任台儿庄区副区长的吴承鉴。

 

白手起家,建设枣庄开发区

先人一步,兴办枣庄高新区

【口述内容】

吴承鉴:1987年初,我离开台儿庄,调到了枣庄市煤炭工业局任副局长。1988年底,市政府开始筹建枣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开发区在全山东省也是比较少见的,那时候主要是沿海开发区,在内地建开发区的比较少。

枣庄建开发区得益于当时的市长朱关兴同志,他是上海奉贤人,是老大学生,思路比较开阔,思想也比较解放。当时有一个规划,要把枣庄市的驻地从市中迁到薛城,但是一直没实施。薛城区的人大代表每年都向市人大提案,要求市政府尽快地搬到薛城来。朱关兴就提出:先发展薛城区的经济,把新上项目放到薛城,待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搬家。为此,他就提出在薛城区筹建开发区的想法,这是背景。

我当时是枣庄市煤炭局的副局长,因为台儿庄工作的经历,市里的领导比较了解,特别是老领导王允琳,他当时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工业,他对我比较熟,就提出来让我主管、筹建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府下了一个关于筹建枣庄市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通知,设领导小组,有市长、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有关部门成员,我也是成员之一,兼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那是市政府的文件,市委并没有任命。我算临时工。

当时我对开发区一无所知,就找有关资料来学习。记得当时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右下角,连续刊登过三篇报道,讲昆山自筹资金兴办开发区。看到这个报道以后,我们就坐着火车去昆山学习取经,回来后就开始规划,当时的开发区最早规划只有0.4平方公里,正式开工是1988年的12月,以泰山路开工建设为标志。

开发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当年,王允琳副市长帮助从市财政争取了20万块钱。我们花18万买了一部桑塔纳,有车才能跑啊。又花1万5买了一台四通打字机,打印文件用,最后添置了一些办公用品,在市委党校租了一个办公室,人员都是借用,包括我自己也是借用,因为我是煤炭局副局长,一直到一年以后,1989年11月份,市编委给了开发区30个事业编制,市委才正式行文任命我为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开发区开始叫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阶段主要搞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后来包括通讯等等又搞六通一平。再一个,就是开发区自身立项。

开发区最后取名为枣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那时候全国的经济开发区审批都停下来了,但高新区建设方兴未艾。很长时间以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慢,形成产业的时间太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产学研融合的平台。在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地方,兴办开发区,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这是大力兴办高新区的初衷。

1989年,省科委副主任陆巽生同志挂职枣庄市副市长。他找我了解枣庄开发区情况后向市政府建议,把开发区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争取国家科委、省科委的政策支持。建议得到了市政府领导的赞同。陆巽生同志就带着我跑北京、跑济南,找国家科委、省科委有关领导宣传枣庄、介绍枣庄,陈诉枣庄自费办开发区、办高新区的初衷。客观上,枣庄缺少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我们就到北京、上海、济南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做工作,争取挂靠、支持。常务副市长王允琳同志还经常带着我们跑北京、上海。终于,枣庄开发区获得了国家科委、省科委的高度认可,并在国家科委主办的全国高新区汇报展览中荣获金奖。国家科委主要领导为枣庄高新区题写了区牌名。

1992年,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全国上下掀起改革开放的高潮。《大众日报》在头版头条、山东电视台在头条新闻中报道了枣庄自费办开发区的消息,引起全省上下高度关注。省委书记、省长来枣庄视察、调研,肯定地说:山东北有威海,南有枣庄,自费兴办开发区,思想是解放的。全省各地市主要领导也都来枣庄参观学习。

遗憾的是,因为全国各地积极申办高新区的很多,而山东各地更为踊跃,但总的名额有限,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的申报我们枣庄功亏一篑。出于支持,枣庄、烟台高新区被列入国家科委管理、省政府发文认定的省级高新区。

1991年,在全国高新区汇报展览会上,吴承鉴(右一)和省科委副主任兼枣庄市副市长陆巽生(左一)陪同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李绪鄂(中)观看枣庄高新区展区。

 

【历史现场】

1984年,国务院同意,在全国设立首批开发区,由政府主导的园区经济历经沿海布点、东南铺开和向全国推进三个阶段。这些大大小小、功能不一的空间,在中国经济由计划向市场转轨时期,利用国际机遇,结合本地实际,打造了一个个适宜外向型制造业投资的小环境。它们是新技术、国外先进管理、新知识的窗口,也是国家新政策的试点区。

枣庄人敢为人先,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自凑资金创建开发区,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工作,大搞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为枣庄工业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2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今,枣庄高新区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抓招商引资,一次性引进外资1.5亿美元

抓安全生产,省政府奖给他120克的金牌

【口述内容】

吴承鉴:我在开发区、高新区工作了4年。1993年2月,到薛城任区长。干了6年区长,又干了2年多的区委书记。在薛城区,我工作了12年,对薛城区充满感情。人说当家理财,先要摸家底。我任区长后发现,虽然一些大的中央、省属企业在薛城区,但区级自身财政收入太低,一旦财税体制变化,对全区将是重大考验。我亲自组织参与搞了调研,制定岀台了《薛城区工业强区发展规划》《薛城区财源建设发展规划》取得较好成效。

薛城强,必须工业强,区属工业要带头先强起来。为此,在时任区委书记高惠民同志全力支持下,我重点抓招商引资,抓工业项目。当时有个说法,薛城区的经济是一张纸一瓶水,一张纸是华众造纸,一瓶水是南极洲啤酒。我在北京住了9天与外商谈判,耐心做工作,终于谈成,新上年产20万吨涂布白板纸项目,引进外资1.5亿美元。这是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性引进外资最多的招商项目,并且是1994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不久之后,引资成功,轰动全省。

外商是一位印尼华人,他给我提要求,说等到签约的时候,你们省长能参加吗?我拍了胸脯,对外商承诺,一定请省级领导去。最后的签约仪式在济南,时间是1994年12月,李春亭省长参加,成立的合资企业就是华众纸业。

1994年,时任山东省省长李春亭(左一)参加华众纸业引进外资签约仪式,吴承鉴(右一,着浅西服者)陪同。

 

我任区委书记后的1998年初,对薛城区啤酒厂进行了成功改制,加盟青岛啤酒集团。当时济南有个啤酒叫“北冰洋”,我们薛城的啤酒就起名叫“南极洲”。当时,薛城啤酒厂号称年产十万吨,实际上能产五六万吨,原因是设备比较陈旧,缺乏资金,缺乏规模。但南极洲啤酒的质量很好,在淮海经济区有很好的市场。就在我们谋求啤酒厂新的发展的时候,适逢青岛啤酒集团想扩张,得到信息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去和青岛啤酒的老总谈,希望加盟青岛啤酒集团,双方一拍即合。但在如何实现资产整合上费尽周折,历经坎坷,最后通过破产重组、资产兼并,加盟了青啤集团。啤酒厂发展很快,成为青啤集团的骨干企业。现在正在新上年产百万吨啤酒生产线,成为薛城区乃至全市的利税大户。

2000年3月,时任山东省常务副省长韩寓群(中)视察青啤集团薛城公司,青啤集团董事长李桂荣(左一)、薛城公司总经理王连法(右一)陪同。右二为吴承鉴。

 

  2000年7月份,我离开薛城区到市政府来担任副市长,分管工业、金融、安全生产。所以说,我和我们枣庄工业的联系真是太紧密了。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到内地,那几年是地方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工厂一片停产,枣庄也被山东省列为金融高风险区,所有的银行全部列入重点管理。贷款1万块钱以上的,都必须经省级银行批准。

那时候企业改革改制也非常难,难在哪里?上面有硬性政策:破产必须关门,关门必须走人,工人下岗,要分流,但长期拖欠工人的工资怎么办?工人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也没有出处。当时我就说,咱们关门走人,把工人推向哪里?当时有个政策叫“再就业”。给三年时间,给生活费,我记得很清楚,一个月143块钱生活补贴。三年以后就不管了,叫自主择业了。这些工人几十年都在国营企业工作,你说一个月给他143块钱,三年以后国家就不管了,工人他觉悟再高,他也没法理解啊。别说工人不理解,我都不理解,我是工人出身,我说不出这个话。说实在的,这些矛盾反映出当时社会保障体系的短板。

举个典型的例子,焦化厂最早是枣庄市的省属企业,省冶金厅直属管理。为了发展咱们的地方城市煤气供应,咱又要回来,负责城区几十万人的煤气供应。厂子亏损严重,一直由财政拿钱补贴,后来财政困难,实在没法了。最后市领导下决心要改制,提出来拿最好的政策改制。为了解决焦化厂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历经千辛万苦,一波三折,开始枣矿集团承接,但只接企业和少部分工人,大多数职工当然不愿意,最后寻找到海化集团(潍坊的一家海盐化工集团)同意接收我们焦化厂的工人。后又转交给潍焦集团,现在已发展成煤焦化工园区,年销售收入60亿、利税12亿元的大型企业。

枣庄市是一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安全生产一直是历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原先的小煤井“遍地开花”,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几乎年年发生,是全省煤矿事故的重灾区。我分管工业、煤炭安全生产十多年,可以说,是全省十七个地市唯一一个连续分管这项工作10年以上的副市长,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巨大,整天提心吊胆。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煤矿安全的被动局面,我们首先关闭了一批安全隐患大、条件差的小矿。第二是新上了一批年产三十万吨以上的大矿。第三是改造了一批条件较好的煤矿,在全市煤矿开展了“双基建设”活动,连续六年实现了安全生产。在我退休后的2011年,被省政府安委会授予“山东省安全生产突出贡献奖”。

2011年,吴承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安委会授予“山东省安全生产突出贡献奖”。

 

我今年70岁,退休整10年。这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提出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非常及时,有针对性。既然树立了“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理念,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门心思抓发展,不争论,大胆地干,大胆地闯,不搞形式化的东西,要扑下身子抓落实。再有一个,就是要从政策上、社会环境上、氛围上抓经济,亲商、爱商、招商。一个企业得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地积累,慢了不行,就淘汰了,快了也不行,不能拔苗助长。还有一个,就是要抓大企业大项目,枣庄还是缺大项目。要培植大企业,引进大项目。

今年是枣庄建市60周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枣庄人,我特别高兴,对枣庄的历史我历历在目,对枣庄的发展我是亲历者,对枣庄的事业我也充满了感情,对枣庄人民我也充满了感恩之心。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枣庄的明天会更美好,枣庄的发展会更快。

 

             在吴承鉴心目中,这块“山东省安全生产突出贡献奖”金牌,份量最为沉重,因为安全生产人命关天。

 

 

【历史现场】

当年,枣庄大小矿井有146处,号称年产一千万吨。小煤井多,安全生产问题特别严重。作为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市长,吴承鉴很多时候都睡不着觉。

在全国整顿乡镇煤矿的政策下,枣庄市下决心对大小煤矿进行停产整顿,把安全生产当做不能逾越的底线。通过关停并转,枣庄最后留下的大矿小矿加起来也就30处。为推进煤矿的“双基”建设,吴承鉴每个月都会带着各区(市)分管区(市)长、煤矿矿长,到各个矿巡回检查,深入到井下实地查看。

因为煤矿安全事故大幅下降,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给吴承鉴授予一个安全生产突出贡献奖,颁发给他一个120克的金牌。吴承鉴动情地说:要说荣誉,这是我获得的最为骄傲的荣誉。咱救的是人命。

 

 

                                     采集时间:2021年10月20日

                                     采访地点: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三楼会议室

                                     采集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