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专题研究

 
郭振琪口述历史:方便面着味就能卖得好 创新是根本
 

  

口述历史

系列之 20

枣庄工业发展六十年

人物介绍

郭振琪,1938年生,济宁汶上人,1965年入党。曾任枣庄市粮食局副局长,枣庄市面粉总厂党委书记、厂长。

【访谈背景】

2021年11月1日,沉寂11年零1个月之久的“内丰鸡汁着味面”重新上市销售,许多枣庄市民欣喜之余,不禁会相互探问:当年的“内丰鸡汁着味面”回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一款名叫“内丰鸡汁着味面”的方便食品很是火爆,不仅在鲁南地区广为人知,而且远销上海、江苏、湖北、湖南、福建、山西、辽宁、四川多地。在产地枣庄,人们不仅从“内丰鸡汁着味面”知道了什么是方便面,而且喜欢上了这一方便食品的口味。“家有贤妻做好饭,不如内丰方便面”成为风靡一时的广告语。

着味面的生产厂家是枣庄市面粉厂,也就是后来的枣庄市内丰面粉有限公司,这家枣庄老字号最早可以追溯到1935年的泰丰面粉厂。2010年10月,因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升,以及城市拆迁改造等因素,畅销十余年的“内丰鸡汁着味面”渐渐地退出了市场。流行食品、大众口味往往是一个时代最直接的记忆,就产业而言,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粮食深加工行业闯出一片天地已属不易。“内丰鸡汁着味面”重新面世,这是枣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大背景之下,传统食品行业的同频共振。近年来,枣庄市内丰面粉有限公司紧扣市场脉搏,抓实产业转型,在粮食深加工行业不断创新。2020年,内丰面粉荣获中国好粮油荣誉称号。

“内丰鸡汁着味面”风靡一时的背后离不开一个人——郭振琪。在担任枣庄市面粉厂厂长期间,他力排众议,大胆创新,在枣庄食品行业独家生产着味方便面。他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几上北京,终于将“内丰”品牌的商标注册下来。

炼油厂调度员

转行进入粮食系统


【口述内容】

郭振琪:我小时候过得非常艰苦。我兄弟4个,1个妹妹。另外,我父母还要养我大爷家的3个儿子,所以生活很困难。小时候我住亲戚家,姥娘把我养大,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才回到老家上学。1953年我考上初中,学校在平原县,离我老家70里地。我就背着行李走70里地去上初中,上了3年。到了1956年考上济宁二中,可家里吃不上饭了。学校给困难的学生5块钱的助学金,家里吃不上饭的就给7块钱的助学金,再困难就给9块钱的助学金,但是没钱买学习用品。上了一年多,学校里要发校服,我记得不超过10块钱,我实在拿不出来。我当时是学生会的干部,十八九岁的年纪,爱面子,其他同学都交了,我交不上,那多难看,所以我就退学回家了。

回到老家当民办老师。当民办教师不到一年,正好之前我就读学校的办公室主任调到炼油厂筹备处。我就在炼油厂筹备处报上了名,被分到抚顺石油一厂当调度员。想当好调度员,对全厂各个车间的工艺就不能说外行话,要熟练掌握各种知识。我在那里学了两年多。因为这个工作24小时脑子不能停,所以是上一天班歇两天,后来上一天班歇三四天,这样我就有了学习的时间,就上职工大学去学习。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又调到枣庄来了。

调到枣庄后,因为我爱人在车站粮店,我下了班经常去车站粮店。车站粮店跟粮库在一个大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粮食局有个刘科长和粮库的一个姓田的技术员,安装微分天平,安了几天都安不上,摆了一桌子零件。我说我看看行吗?田技术员说,你懂吗?我说我操作过,因为高中实验室有天平,在抚顺石油一厂,因为我是调度员,在化验室看过天平,还给他们修理过。他说你看看,我一看很简单,比我操作的天平简单多了,它是国产的,我操作的都是德国进口的。我说我试试,你拿说明书给我看看。他说你行的话,叫刘科长给你请一个星期的假。我说,不要一个星期,就三天吧。他把说明书图纸给了我。我拿回去看了一晚上,第二天我去上班,主任跟我说,局里打电话叫你上粮库化验室。我就到粮库开始安装这个天平,两三个人在后边看。一上午两个多小时我就安装完了,然后还教他们调什么注意什么气阻要平衡,怎么操作。

通过这件事,整个枣庄粮食部门都知道我有文化、有技术。正好那个时候因为生产的面粉一粗二黑三牙碜,枣庄人不吃枣庄面,只能从临沂、徐州调面粉,所以粮食局就下决心成立面粉厂化验室。那时候面粉厂的职工多数都是文盲,就把我调到面粉厂去了,组建化验室,解决一粗二黑三牙碜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改造,面粉厂质量达标了。那时候化验室很重要,产品合不合格,都是实验室的仪器说了算。当时领导对我很重视,不用我“三班倒”。在面粉厂,我还带了两个学生,教他们怎么做,等他们学会了,我才离开面粉厂。

1986年底,面粉厂在市南郊征地扩建了一座车间,1988年竣工投产。粮食局领导就想调我到面粉厂工作。我当时在粮校当校长助理,学校人不多,教职员工不到20个人,一共3个班学生,我干得很舒心,不想到面粉厂。粮食局的几个领导先后找我谈话,当时说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你是内行,外行管理大厂不行,你得服从组织决定去面粉厂,所以我就去了。

历史现场

枣庄市面粉厂1958年扩建,是集面粉加工、食品生产为一体的中型国有企业。1986年底,企业在市南郊征地扩建了一座年产3万吨的等级粉车间,1988年6月竣工投产。1989年10月,标准粉被评定为省优质产品,“金丝”挂面获省优良产品称号,“内丰”牌面粉、挂面被国家工商局列入国家统一商标管理。1991年,枣庄面粉厂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枣庄面粉厂从最早开始就没有商标,企业的产品没有名称。在20世纪80年代,普通人鲜有品牌意识,但郭振琪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回忆“内丰”品牌的商标注册,郭振琪直言,颇费了一些周折。“我那时候就到北京去申请注册。因为如果在枣庄市工商局注册,到国家工商总局批下来需要半年的时间。为了节省这半年时间,我直接去北京注册。为什么叫内丰?当时也起了好多名,什么华丰、清丰的,取了一大堆,我说就叫内丰,所谓内丰就是我们的面粉内在丰富,就这么个意思。”

1991年12月16日,时任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秦尧基到枣庄市面粉总厂调研。

企业效益好

大家积极性就很高


【口述内容】

郭振琪:我到了面粉厂以后,工艺基本上没大动,人员还是那些人员,设备还是那些设备,只是加强了一些管理,一个是定岗、定位、定责任,就是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标准化管理,这样的话,消耗有所降低,产量有所提高。我是1988年3月份进面粉厂的,到了下半年,厂里的产量就明显有所提高。

我每天上班,都要上车间里遛一圈,从一楼到五楼,我爬完楼看完工人的操作,我才上办公室,我对生产工艺虽然不精通,但是我不外行,所以这些工人对我还是很尊重、很客气的,操作也很认真,所以效益也有明显的提高。

1990年,枣庄面粉厂与枣庄第二面粉厂合并为枣庄市面粉总厂,我又当了面粉总厂的厂长。因为南边的面粉厂是用贷款建的,我到面粉厂第三年就还清了所有贷款。我去面粉厂的时候效益是每年一百五六十万元。到了1992年的时候,面粉厂上交了264万元的纯利润。

那几年面粉厂效益很好,主要原因是在面粉加工工艺上。当时采用的是三种粉联产的方式。为什么三种粉联产呢?因为当时主要生产特1粉、特2粉,但市场上需要标准粉,就是粗一点的面粉,像做烧饼、炸油条的不需要特1粉、特2粉那样的高档面粉,标准粉生产是一个市场缺口。全省当时都是两种粉联产,我就想为什么不可以出三种粉?所以我就和工程技术人员、车间工人一起研究,我跟班跟了一个星期,最后下决心三种粉联产,这在山东省还是第一家。当时咱山东省就我们一家三种粉联产。三种粉联产后,效益明显提高了,年效益从原来100多万元上升到260多万元。与此同时,职工的福利也提高了。在粮食系统,在枣庄市工业系统,我可以说我们厂的福利是最高的,工人们有住的、有吃的、有钱花,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1990年,枣庄市面粉总厂被评为山东省粮油工业先进企业。

历史现场

1992年2月,郭振琪决定进行面粉深加工,拓展食品生产,力排众议,投资新建生产线,生产着味方便面,填补了省内空白。价廉物美的“内丰鸡汁着味面”异军突起,成了热销品种。

1994年2月,枣庄市面粉总厂更名为枣庄泰丰面粉总公司,并与香港万联食品机械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枣庄万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增上两条方便面生产线。同年12月,内丰方便面获山东省新产品奖。在国际风筝联合会庆祝10周年之际,“内丰”着味方便面获得十大驰名产品金冠奖。

1995年,枣庄泰丰面粉总公司投资400万元,新上一条班产12万包的方便面生产线,企业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利润117万元。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利润150万元。12月,枣庄市粮油贸易总公司并入枣庄泰丰面粉总公司。

1997年,枣庄泰丰面粉总公司投资增上两条班产12万包方便面生产线,日产方便面总量达144万包,位居山东省第二位。同时,枣庄内丰集团挂牌成立,集团以枣庄泰丰面粉总公司为核心层企业,以枣庄万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枣庄泰丰大酒店为紧密层企业,以枣庄市粮油贸易总公司为松散层企业,企业规模扩大,当年实现利润80万元。

创新生产着味方便面

当年就收回所有成本


【口述内容】

郭振琪:我们面粉厂投产方便面始于1992年。当时是怎么回事呢?我上蓬莱去开会,参观他们的食品加工厂,见到他们方便面生产效益很好,回来就想着我们厂也上方便面。当时枣庄已经有两家生产方便面的企业,但都是停产半停产状态,因为方便面销不出去。我就上局里找局长。局长问我,人家都停产了,你还上?你不能再上了。但我一心想上,就去广州考察,设备看好了,也谈好了,然后又跑到上海,通过关系找到上海食品研究所的专家。我就说,我想生产方便面,但是怕销路不好,有没有什么好方法。他说:老郭你工艺上得调整。我说:怎么调整?他说:方便面成完型以后,再加上一味料,叫着味方便面,或者说油炸以后再加一味。我说怎么个加法?他给我画图,只是简单地画了个草图。我就拿着草图再到广州机械厂,给他们说了个意思。机械厂就把两个工程师都叫去了,探讨这个事。这样,就对原来预订的设备做了些调整、改造。着味面第一次生产出来,味儿确实不一样。我和分管方便面生产的北厂厂长说,你上班第一件事要吃方便面,亲口品尝,质量一定要达到标准,这样才有市场。着味着不上去,打市场就没办法,我也是连续好几天在那吃方便面,顿顿吃方便面。

着味面生产出来后,我派了5个人,背着方便面,一路上湖北、湖南,一路上浙江、福建,一路上江苏,一路进上海。当时食品多数都是江浙沪的产品,我当时说了一句大话,我说山东的食品为什么不可以销到江浙沪,为什么不可以进上海。我当时雄心勃勃,几路人马回来,有当地定货的,也有来枣庄定的,一人先发2000箱。方便面发出去以后,不到一个星期,福建、浙江、江苏、湖北、黑龙江的销售商就来了,都是带着钱来的,产品供不应求。我们的着味面当时是全国独一家。我记得当时上方便面投资了50多万元,当年就收回所有的成本。

方便面做得很成功。我下一步的计划是做膨化食品。

做膨化食品这个想法,是上海一个工程师提出来的。他说:南方有大米膨化,东北有玉米膨化,你们中原地区为什么不可以搞个薯类膨化?薯类就是地瓜类,于是,我们就想搞这个薯类膨化食品。当时考虑,南边厂子出面粉,北边这个厂全部改成食品。我就直接上广州,把珠江食品厂、江门饼干厂、新会饼干厂的几个厂长都请到一块,他们都表示帮忙。但1993年我就退居二线了,我最后没有完成这个事业,感到很遗憾。

历史现场

作为粮食加工行业的一位老兵,郭振琪十分支持新一届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他对枣庄的粮食加工产业也有着深深的期许。

“每一斤小麦,它的产值在5~6分钱就可以赚钱。现在面粉跟小麦的产品差都在好几毛钱,我觉得关键是管理和质量。搞企业必须要内行来搞。我认为我们枣庄的粮食加工行业应该朝这方面发展,应该引进高层技术人才,像大专院校或者国外回来的高级工程师。”郭振琪说,“粮食深加工要围绕着人吃饭做文章,长江以北都是以吃面食为主,所以我认为这个产业空间很大,粮食深加工产品虽然是短线产品,上得快,下得快,转型快,但是这个空间很大,还是很有希望的。”

采访时间:2021年9月27日

采访地点:枣庄市市中区委党史研究中心

采 访 人:中共枣庄市委党史研究院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