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本清源

 
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考
 

  

[摘要]习近平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入思考了人类面临的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世界难题,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之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凝聚着习近平对当今世界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为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强调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路径,以国际安全为依托,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纽带,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实践平台,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经济全球化 全球治理体系 “一带一路”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习近平直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课题,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为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绘制了宏伟蓝图。

一、对世界难题、时代之问的深刻解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早是作为一个倡议、一种理念提出来的,后来逐渐丰富而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它源于习近平对世界形势的观察和思考,顺应了国际格局深刻演变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一系列世界难题、时代之问。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世界难题

习近平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论述国际局势时,他用得最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重大判断,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纷繁复杂、变乱交织,各种新旧因素、力量、矛盾叠加碰撞,其发展变化之快、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国际体系、全球秩序、国家关系深刻演变,政治局势、经济版图、地区安全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社会思潮、全球治理深刻重塑。大变局既催生新的机遇,也带来了风险挑战。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分析和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难题,概括起来就是和平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

关于和平赤字。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空前活跃,方兴未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快速崛起,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十分重要的力量,这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总体上看,和平的力量持续壮大,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愈加强劲。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恐怖主义仍然猖獗,不少国家民众饱受战火摧残,难民危机持续蔓延,人类所处的安全环境仍然堪忧。科学判断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妥善处理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复杂矛盾,是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党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前提。

关于信任赤字。各国国情、社会制度千差万别,发展阶段、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利益诉求也多种多样。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日益加深,这为解决分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冷战思维仍然存在,一些国家不是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以有效管控危机缓和紧张,而是动辄以霸凌行径相威胁、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致使弱肉强食的现象时有发生,热点问题和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在各国利益深度融合、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增进理解、加强互信,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紧迫呼声和强烈要求。

关于发展赤字。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人类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长期累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科技进步曾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如今对全球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小,新的增长点还在孕育之中。发达国家经济政策逆转,实行贸易和投资保护,全球贸易体系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空间不平衡加剧,收入分配不平等令人担忧,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这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关于治理赤字。过去数十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构成了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而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反映不了新格局。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国际金融危机后,一方面,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是另一方面,内顾倾向、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合作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等挑战十分突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反而受到冲击。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仍然长期存在,国际上围绕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仍然十分激烈,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如何创新完善全球治理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

(二)人类处在十字路口的时代之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使得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人类对未来既满怀信心又倍感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等成为人类命运攸关的时代之问。“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

在这样一个关键当口,人类确实需要认真规划世界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勇立潮头还是迟疑徘徊?主动推动国际社会继续前进还是在挑战面前犹豫不定?携手开辟国际合作新局面还是各自渐行渐远?从大的方面看,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全球性挑战,这就将为人类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种是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就将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危机。

面对时代之问,必须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运用正确的历史观观察形势、认识形势,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习近平强调:“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539—540页。】这“四个既、四个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维,为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看准、看清、看透世界发展大势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面对时代之问,必须着眼全局,运用正确的大局观分析形势、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把握本质。习近平强调,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国际关系民主化不可阻挡;尽管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涌现,但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尽管文明优势、文明冲突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这“四个尽管、四个但”体现了强烈的辩证思维,避免我们在光怪陆离、林林总总的国际乱象中舍本逐末、迷失方向。

面对时代之问,必须把自己摆进去,运用正确的角色观掌握形势、驾驭形势,以世界眼光统筹谋划对外工作。世界各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独自存在,世界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世界繁荣稳定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中国同世界的互联互动越来越紧密,当代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就是中国外交所处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强调,要“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同上书,第3页。】,“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页。】。这“三个把、三个者”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体现了高超的策略方法和领导艺术,有助于我们妥善应对、化解我国发展历史交汇期和世界发展转型过渡期相互叠加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

站在历史前进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以宽广的全球视野,深入思考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为实现人类社会和平永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路径。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实现世界长久和平;必须“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以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以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以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依靠各国人民协商处理全球事务,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集中概括了习近平关于应对全球挑战的一系列理论思考和政策主张。“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416页。】习近平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深邃的战略眼光直面人们心中的困惑迷茫,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给出了解决世界难题、回应时代之问的答案。

二、 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中国主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立足现实更面向未来,凝聚着习近平对当今世界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

(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于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和为贵”历来为中华民族所高度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价值追求深深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和而不同”“睦邻友邦”“天下太平”等理念世代相传,“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留下了许多“化干戈为玉帛”的动人故事。中华民族历来信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推崇“兼爱非攻”。“四海之内皆兄弟”“计利当计天下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没有留下侵略他国的记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孜孜以求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美好向往,彰显了“讲信修睦”“兼善天下”的品德,占据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有利于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国际形象。“天下大同”等美好社会理想,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继承了人类社会发展优秀成果,是对人类文明智慧的创新性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探索追求,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力从亚洲扩展到世界,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党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来自国际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国际形势新变化通盘谋划,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推动了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思想,正是在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艰辛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既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现实,又指明了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在许多重要会议和国际场合,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3月,他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明确提出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5页。】。2013年4月,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强调人类“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同上书,第29页。】。2014年5月,他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强调各国是“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上书,第105页。】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11月,他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中指出各国人民休戚与共,是市场、资金、资源、信息、人才等都高度全球化的命运共同体。2016年4月,他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同上书,第340页。】。2017年5月,他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同上书,第437页。】。他在一系列讲话中思考和探讨了如何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他还分析和阐述了构筑东亚经济共同体、金砖国家利益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从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范围、层次、领域是广泛的,他强调通过打造各种不同的命运共同体,进而整体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日益充实、深化,愈加丰富、成熟。习近平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2018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6月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等六篇重要文献,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这五个方面集中而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基本要求和实现路径。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内容之一,充分表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深邃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习近平思考了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问题。这些都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关键问题、“管总”问题,对它们的看法和理解,引导和决定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主张、策略举措、行动部署。习近平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为实现人类繁荣发展贡献了富有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中国主张。

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和平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崇高目标,是发展的保障。各国人民期盼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是发展而不是贫穷,是稳定而不是混乱。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538页。】。中国向世界承诺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呼吁其他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国与国才能真正和平相处。

以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为基本路径。 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要摒弃单边主义、零和游戏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实现自身发展时推动共同发展。各国应该齐心协力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做到惠本国、利天下,努力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

以国际安全为依托。 当今世界,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此起彼伏,国际安全秩序持续受到冲击。面对动荡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靠穷兵黩武、恃强凌弱、损人利己而追求自身绝对安全是行不通的,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必须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践行共同、综合、安全、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

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 面对质疑经济全球化、反全球化以及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等观点,习近平强调,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使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既存在不足又面临深刻转变的态势,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要有新的调整,“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上应该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应上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共赢”【同上书,第498页。】。要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面对全球治理体系在博弈中剧烈调整、深刻重塑的大势,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上书,第533—534页。】全球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开放为导向,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和规则碎片化;以合作为动力,照顾彼此利益关切;以共享为目标,提倡所有人参与、所有人受益。

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纽带。 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更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是多姿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有地域、特色之别。要秉持包容精神,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强调,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和平的阳光普照大地;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让人人享有安宁祥和;同舟共济,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坚持环境友好,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要实践平台。 习近平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510页。】共建“一带一路”,是以互联互通为“龙头”、以产能合作为支柱、以资金融通为保障、以人文交流为纽带的全新合作模式,是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开展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合作的多元实践平台。这一实践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三、务实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共同梦想,但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付出艰巨持久的努力。习近平亲力亲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国领袖的使命担当、世界情怀和务实精神。

(一)及时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广泛凝聚共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联合国在2017年2月将其写入联合国决议,在2017年3月又先后将其载入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但是,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出“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面对种种误解、疑虑、偏见、歪曲甚至打压,习近平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说服、沟通、批驳。他严正指出,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

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同上书,第514页。】中国在很短时期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繁荣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习近平还用花园和列车作比喻,形象生动地说,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愿意为各国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这些重要宣示,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广泛的共鸣,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道义感召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习近平坚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贯彻到国际事务中,强调要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框架内的沟通和协作,充分运用好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东亚峰会、亚信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等区域合作平台和论坛。在习近平的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和支持,日益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奋斗目标,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殷切向往。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过程,同时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国发展好了,就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有利外部条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氛围。

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新型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推动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切实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构建更加平衡、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的国际治理体系。

不断深化全方位外交战略布局,努力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面向未来,要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朋友圈”,编织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网络。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推动大国关系健康发展。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践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同周边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着力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以义为先、弘义融利,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携手共建更加紧密的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

(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几乎在2013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习近平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实现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着眼世界大棋局的重大谋篇布局。“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了蓬勃生机,开辟了更多空间,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合作共赢为新理念,是对国际合作模式的重大创新。“一带一路”建设以丝路精神为指引。共建“一带一路”,就要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

“一带一路”建设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一带一路”建设聚焦互联互通这个“龙头”和关键,旨在促进生产要素自由便利流动、资源高效合理配置、政策规划协调对接、市场深度融合,以务实的举措推动沿线各国共赢发展。“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抓手和标志,契合沿线各国愿望和利益。习近平反复强调要不断深化政策沟通、加强设施联通、提升贸易畅通、扩大资金融通、促进民心相通,打造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大联通网络。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目前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文件。在习近平的亲自推动下,一大批合作项目陆续启动,一大批关键的标志性工程落地,为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福祉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

(作者许先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