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本清源

 
两袖清风 以石却馈
 

  

山东滕州新修建的文公台下有一块“功德石”,后人望石起敬,不是因为石头本身,而是石头所蕴含的“功德”之意。这块石头铭记着一代清官张守蒙的廉洁故事。张守蒙,字启哲,号静泉,滕州市王开村人。他的祖先是山西华阴县人。六世祖张良弼元朝末年避乱到了滕县王开村安家,于是在滕县有了户籍。

张守蒙刚成年时,作为学业优异的秀才被举荐参加甲午年省城科举考试而被录取,又考取甲辰年进士,任命为宝应县知县。宝应县地处水陆交通纵横交错的要道,张守蒙剖析决断事务如流水一样,案件没有滞留的。刚到任两个月,就因母亲的丧事归乡,他为母亲发丧,按照礼仪办理,心中十分哀痛。服丧期满,被任命为鄢陵县知县。鄢陵县旧土城一年经受了连续几天的大雨,屡修屡坏。张守蒙说:“这就要率领民众年年筑城了。”不到两年,全部用砖砌好城墙,因此名声很好。他被提拔为四川道监察御史,督察管理屯田。当时在其辖区内有后来成为庄皇帝的裕王和其弟景王的封地,按照开封府署的规定,二王应各赐庄田1000顷。张守蒙核查前几年所没收的逆鸾地数百顷,以低价多给成国公100多顷,事后追夺收回并入二府。当时宰相严嵩执政,其子严世蕃和成国公联姻,屡次为成国公说好话。张守蒙说“您父子有今天,您认为恩情在于皇上呢?还是在于成国公呢?怎么能看待皇上的儿子不如亲家呢?”严世蕃不再请求,而怀恨在心。张守蒙提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没有上任,竟贬职为石州判官。一年后,提升为洪洞县知县,又调任随州知州,提拔为郧阳府同知,代理房县知县。此时,河南府伊庶人骄横不法,侵夺百姓的房屋、子女,招纳亡命之徒,擅自毁坏洛阳县,划出洛阳县一半土地建筑宫殿。前任太守揭发他所做的事,中丞、御史台共同弹劾上奏,皇帝诏令伊庶人拆毁他的城墙,伊庶人倔强固执,不服从诏令,越发心怀异谋,找事诬陷前任太守,把前任太守贬官而去,御史就提拔张守蒙任河南府知府。张守蒙到任,召见伊庶人管事的爪牙,晓谕他们说:“你们引导王做不法之事,现在皇帝下诏令责备王,你们没有父母妻子儿女吗?如果各自规劝王迅速更改错误,我能为王解释开脱,你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也可以安宁。不然,王的事情很快就败露了,你们也化为齑粉了。”伊庶人很惧怕张守蒙,图谋尚犹豫不决。过了很长时间,中丞、御史台又弹劾伊庶人不服从诏令的情状,皇帝下诏严厉命令限期拆毁伊庶人的城墙。伊庶人疑心图谋泄漏,就练兵自卫,郡中官吏和百姓都十分恐惧。张守蒙持重镇静,从容不迫地拆毁其城,把伊庶人所侵夺的官府和百姓的土地各归还其主人就罢手了,伊庶人就撤去护兵,而洛阳县的百姓才得安宁。不久,张守蒙因父亲的丧事而归乡。他归乡后,伊庶人的阴谋被揭发,终于被废为庶人。

张守蒙父忧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归德府知府。刚三个月,调任盐运司运使。运使是地位卑下的官,这是由于张守蒙以前任洪洞县令时对执政的大官有所冒犯的缘故。戊辰年入朝见君,疾病发作,于是上书请求辞官而归,一年后去世,享年59岁。

关于“功德石”的故事至今当地民间还在传扬。据《滕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滕籍人氏张守蒙在四川任监察御史,被贬,降黜河南,其人为官清正廉明。当地百姓感其恩德,在张守蒙临行之时,纷纷为之送来礼物。张守蒙坚决不收,百姓跪地求其收下,且长跪不起。面对百姓一片赤诚,张守蒙深为感动,指着身边一块石头说:我在此为官多年,看中了这块石头,乡亲们若是非要送我东西的话,就将这块石头送我吧。于是,当地老百姓就将这块石头千里迢迢从四川送到了张守蒙的家乡滕县。其实,这块石头乃普通之石,无任何稀奇珍贵之处,张守蒙之所以要它,是为了委婉地拒收百姓的礼物。因此,也就留下了一段“以石却馈,千里送石”的传世佳话,这块石头也就有了“功德石”之名。

自古地因人名,物以人传。功德石这块普通之石,之所以能做为传世之物,令后人望石起敬,不是因为石头本身,而是此石所蕴含的“功德”之意,它是人们对张守蒙功德怀念、敬仰的一种载体,同时也是人们对那些公正廉明、造福百姓的清官的一种褒扬,一种呼唤和渴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为官者何止千万,贪赃枉法者数不胜数,庸碌无为者比比皆是,唯独清官廉吏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便是黑暗封建官场清官难当。张守蒙身为一名封建官吏,出污泥而不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着实可敬可佩。作为一方百姓,能遇上这样的清官,也算是一种福分。由此可以推想,为官者只要一心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对百姓有功有德,百姓就会从心底拥护你、爱戴你,哪怕你已离任或谢世,你的功德言行仍然不为百姓所忘,甚至一代一代传颂。百姓的口碑是一部最公正的史书。正如《五灯会元》上所说:“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功德石已有数百年了,功德石的故事也在民间传扬了数百年。功德石现存于滕州市王开村张守蒙墓地,但已部分损坏。1992年,滕州市委、市政府和姜屯镇决定修复文公台时,复制一块功德石立于文公台下,意以弘扬爱民之风,廉政之德。

(摘自《枣庄古代清官廉吏史话》)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