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湖南新田知县王鼎铭为保护民众在城南牯牛岗遇害。此后每逢寒食节,都会有民众络绎不绝地到岗上纪念。王鼎铭的同乡、山东峄县名士黄翼清《吊忠节彝轩王老先生》诗中的“岁岁新田寒食节,遗黎掩泪怕经过”之句,生动记录了新田百姓对这位知县的悼念之情。
王鼎铭(1772一1832),字新之,号彝轩,山东峄县郭里集(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镇)人。王鼎铭于道光年间任新田知县,以清白端谨、勤政廉洁闻名。他曾手书“天理、国法、人情”六字,刻于石上,将循天理、遵国法、顺人情作为自己为官处事的标准,得到广泛称赞。
一、扶弱济贫,乐善好施
王家在峄县远近闻名。王鼎铭的祖父王灼和父亲王鸿基均是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之人。王鼎铭自幼深受家风熏陶影响,也养成了乐善好施的品性。15岁时,王鼎铭考中秀才。他在研习“四书”“五经”的同时,也学习医术。21岁那年,因县试成绩优异,王鼎铭被选为贡生,但后来两次参加乡试均未中第,他便开始创业治家。他在家乡开垦荒地,转销山货、煤炭等、足迹遍于京津、江浙,家产日渐丰厚。他还将江南地区的桑麻与丝织技术引入家乡。在乡里,王鼎铭常常为乡邻排忧解难。嘉庆年间,峄县数次发生灾情,百姓生计无着,流离失所。王鼎铭联合当地士绅,开仓放粮,开设粥棚,赈济灾民,先后达十余次。王家几次免去南、北洛和兰城店等村百姓的地租,并向生活困难的村民赠送种子和食物。为了应对肆虐的麻痄病,王鼎铭广求医方,配置药剂,赠予百姓,全活者甚众。36岁时,王鼎铭在家乡设校授徒,培养人才。
王鼎铭为人善良真诚。之前赴京赶考时,他遇到了染病的潍县考生陈官俊。王鼎铭尽心为陈官俊治病,待其痊愈后又以马匹相赠,结伴赴试,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陈官俊蟾宫折桂,仕途顺畅,王鼎铭却名落孙山。嘉庆十五年(1810年),王鼎铭由贡生纳资捐了从七品的内阁中书科中书。嘉庆十九年(1814年),加捐主事,但因母亲年迈,次年辞官归里。道光八年(1828年),王鼎铭进京拜访在翰林院任职的陈官俊,在陈官俊的劝说下,他决定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由此出知新田县。
二、公而忘私,为民解忧
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王鼎铭抵达湖南桂阳州(治今湖南省桂阳县)。他脱下官服,换上便装,一路体察民情。一人新田县境,他径入城隍庙,立下誓言:“我今后如有半点不称职之处,情愿受到上天的责罚!”当时,新田县大小官吏和士绅为拉拢王鼎铭,为他准备了一套宅院。王鼎铭在他们的簇拥下进入县衙后,正色说道:“本县已然立誓,定当为百姓尽心竭力,此后我就住在这县衙中。”王鼎铭在大堂一角用布幔隔出了一个独立空间,作为自己的住宿之所。
王鼎铭在新田任上,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是整顿县政。王鼎铭事必躬亲,公务从不委托他人代劳,以防胥吏弄虚作假,危害百姓。他明令下属胥吏不得随意进入其住处,但平民百姓可以直接进去申冤鸣屈。在新田县任职的近三年时间里,为保证办案准确、公正、快捷,王鼎铭不分寒暑、夜以继日地剖析案情,力求每个案件都能在十日之内解决,以减轻百姓负担。他累了就趴在案儿上小憩,遇到疑难就亲自到百姓中察访,深入了解实情。王鼎铭经手的案件从未出现过差错,新田百姓无不称颂。王鼎铭清廉节俭,以身作则,平日只是粗茶淡饭,外出巡访时只带一仆一役,饭食自备,从不扰民。他虽然俸禄少,却从不接受官吏与百姓的礼品、宴请。
二是加强教育,重视人才。王鼎铭多次亲自到新田的书院讲学,见到书院房舍十分简陋,便带头出资予以修缮和扩建。他在巡视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青年才俊,鼓励他们勤勉向学,为国为民效力。他在任内两次主持县试,选拔出不少品行端正、有真才实学之人。他还规定每月初一、十五为律法宣讲日,并将朝廷颁布的律令、民众容易触犯的律法条文张贴于市井通衢,方便百姓了解,避免他们因不知法而犯法。
三是关心民生,赈恤百姓。当时的新田自然环境恶劣,百姓生活有苦。王鼎铭上任后,劝民农桑,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王鼎铭上任之初,新田连续发生严重早灾。王鼎铭连上数道公文请泉朝廷调粮赈灾,总算借来了少量粮米以解燃眉之急。为补充赈灾粮米之不足,他不仅捐出了自己微薄的薪俸,而且派人变卖他家乡的田产以筹椎流传至今的民谣“卖了南北洛,家产没觉着;卖了兰城店,家产及一说的正是王鼎铭公而忘私、两次变卖田产为民解忧的事迹。他深入各村指挥赈恤工作,还率领百姓开挖水井,足迹遍布整个新田。见到仍是久早无雨,王鼎铭心急如焚。一天,他亲自披枷,在炎炎烈日下,跪在城隍庙前求雨。王鼎铭急民之难的诚心感动了新田百姓,其“披枷求雨”的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
不到三年时间,王鼎铭就将新田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德行彰著,受到当地百姓的敬仰。有人搜集其言行和政绩,准备编辑成册刊印散发,他知道后坚决制止了,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不足以宣扬。
三、节并睢阳,众善济民
道光十二年(1832年),朝廷选派王鼎铭为山西潞安(治今山西省长治市)知府。二月,王鼎铭赶到长沙,与湖南官长商谈县务交接。恰逢赵金龙起兵反清,将至新田,王鼎铭连忙返回新田,冒雪遍历各处安抚百姓,准备等事件平息后再去上任。不久,赵金龙所部逼近新田县城。王鼎铭让城内百姓下乡躲避,遣散幕僚,自己却穿好官服,端坐于大堂之上。他在书案上写下几个大字:“仇我当杀我,勿伤我百姓。”表达了甘愿牺牲自己保一方百姓平安的决心。百姓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争相报名守城。赵金龙部逼近县城时,王鼎铭率众出城抵御,不幸遇难。
得知王鼎铭遇难的消息后,朝廷降旨旌表,称赞王鼎铭“学通载籍,文武兼备。珥笔生华,会赋窈窕文章;金戈凝霜,堪作干城之寄”。朝廷还赐予王鼎铭御笔亲书的“节并雎阳”匾额,将王鼎铭比作唐代坚守睢阳抵御安禄山叛军而牺牲的名臣张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