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枣庄要闻

 
翟军市长在枣庄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枣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全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奋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枣庄视察,殷殷嘱托、寄予厚望,勉励我们在推进共同富裕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祝福乡亲们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令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倍增干劲。一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锚定“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奋勇拼搏、砥砺前行,迈出了争先进位、求变图强的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获评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全年共实施省市级重点项目262个、预计完成投资780亿元,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39.01亿元、同比增长54.7%。累计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34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7.2万户、总数达到53.7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600家以上、总量突破4200家,均创历史新高。滕州市上榜综合实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12个“全国百强县”名单,薛城区获评投资潜力、绿色发展等3个“全国百强区”,山亭区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中区获批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峄城区入围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区,台儿庄区入选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枣庄高新区被授予“省创业投资集聚区”称号,形成了以县域之进支撑市域之兴的发展格局。

■现代产业积厚成势

我市被列为全省工业母机“1131”突破工程“三核”之一,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储能产业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匠心枣庄”文化创意和器械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3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全市“6+3”现代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800亿元。成功举办2023枣庄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枣庄高新区跻身全国锂电产业特色园区十强,全市锂电企业发展到120家,锂电产业营业收入增长80%以上、入选省首批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蝶变。全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分别达到679家、336家、60家,腾达科技IPO获批注册,威智医药获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启迪之星(枣庄)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40个,新增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个、数字经济园区3个、“产业大脑”建设试点2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3个,建成全省首家碳资产管理平台,高质量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改革开放增添活力

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全面加强与央企省企对接合作,组建枣庄港航集团、枣庄传媒集团。推动政务服务全生命周期集成改革,成功争取“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国家级试点。推广“标准地”改革,供应工业用地4441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2.3万余亩。举办中国(枣庄)资本赋能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签约意向授信2600亿元,设立产业基金13支、总规模207亿元,全市存贷款增速均居全省首位。启用枣庄长三角产业促进中心,全市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483个,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95个、50亿元及以上项目25个。深入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增长16%,我市荣登“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单。持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与韩国高敞郡缔结友好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2个境外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滕州嘉诺电子与恩伟资本合作实施全市首个过亿美元的股权并购项目。开展“消费提振年”行动,出台提振消费13条措施,市级发放消费券1680万元,我市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消费市场活跃度持续提高。

■城乡发展互促共融

市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批,确立枣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定位。济枣高铁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市即将迈入“双高铁”时代。枣庄翼云机场本场工程、临滕高速加快推进,店韩路快速通道、郯薛路竣工通车,枣庄港薛城港区泊位改造列入国家首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两库四河”引调水工程全线贯通。开展城市更新“九大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35个,建设提升公园游园81个、绿道绿廊223公里,建成生态街巷119条,打造城区绿化节点和省市界域节点97个,打通断头路19条,新建改造燃气和供热管道178.7公里,改造城市雨污合流管网104.7公里,新增海绵城市12.2平方公里,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建成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平台,新增城市公共车位5728个,我市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省级全市域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启动实施总投资44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开工建设中心城区22万吨地表水厂和140公里骨干输配水管网,推动滕州市、山亭区、台儿庄区水厂提质扩容,加快构建“1+3”全域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现场会在我市举办。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功举办石榴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我市被认定为“中国生态石榴之都”、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7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达到6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获“优秀”等次评价。夏粮喜获丰收、总产单产再攀新高,滕州市被评为全国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县。改善提升“四好农村路”735公里,建设旅游公路11条、101公里,完成农村清洁取暖改造8.3万户,创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4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4个、美丽幸福示范河湖10条,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乡村全域振兴迸发蓬勃生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9.7%,连续6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保障标准,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建设运营爱心食堂107处,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2200户,薛城区、市中区入选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9所、新增学位2.4万个,建设提升普惠性幼儿园20所,增设学生过街天桥6座。推进校车运营整合,搭建智慧化校车监管平台,购置校车70辆、新开通线路103条,每天接送学生2.6万人次。成功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全面托管市中医医院,新老院区建设完工后床位将达到2500张。完成市胸科医院改扩建,组建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局,全面落实职工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标准达标率100%。深入推进文化“两创”,启动大运河(枣庄段)文化体验廊道建设,4家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中兴煤矿公司旧址入选省首批工业遗产。举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23场,枣庄籍运动员荣获世界冠军19项。认真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纵深推进“山水林田大会战”,新增植树造林8150亩,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26天,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在100%,薛城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我市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城市信用体系“榴花分”平台,我市获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成效明显。“五经普”工作稳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国防动员、退役军人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食品药品监管有力有效,消防教学式执法检查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全市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持续稳定。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妇女儿童、红十字、供销社、公积金、工会、审计、残联、史志、档案、仲裁、气象、水文、援疆、枣丰协作等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强化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行政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折不扣抓好省委巡视问题整改,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加强财政预决算绩效管理,加大“三保”等重点领域投入,公共财力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健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法定程序,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召开专题协商会议3次,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44件、政协提案309件,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部,制定修订政府规章2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坚持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制定出台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四张清单”,推行涉企联合执法检查,营造了尊商亲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立足惠企便民创新搭建“枣解决·枣满意”诉求办理平台,开通《政风行风热线·市长上线》栏目,高效运行12345政务服务热线,进一步畅通了密切党群干群及政企关系的“连心桥”。

2024年工作安排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及视察枣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以“五个一”发展思路为引领,以“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年”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枣庄新篇章。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促稳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以上;粮食产量和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和环境质量改善约束性指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聚力加快产业升级,夯实高质量发展支撑

坚持主攻实体经济不动摇,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梯次培育助企登高。启动实施“8010”工业企业登高行动,挖掘存量、培育增量,统筹推进“个转企、产转法、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400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清理退出非主业非优势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支持枣矿集团聚焦主业加快产业升级、做实总部经济,推动地企合作走深向实。加力推进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二是建圈强链壮大集群。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用好各类产业基金,支持山能鲁化、联泓新科、潍焦薛能、威达重工、海王医药等链主企业扩规增效,引导“专精特新”卡位入链,加快构建上下游协同、全链条联动的良好产业生态,力争“6+3”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2%。聚力建设“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推动欣旺达、吉利欣旺达、创普斯、中材锂膜等龙头企业释放产能,加快丰元锂能、吉利极电、泉为异质结等项目建设,超前研判新能源电池迭代升级带来的机遇,谋划布局一批行业前沿项目,力争新能源及锂电产业产值实现500亿元。抢抓我市被列为全省工业母机“三核”之一的重要机遇,以高端化、柔性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全力突破机床关键零部件和成套设备制造,加快向“世界中小机床之都”升级迈进。传统产业是枣庄的“家底”,决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要继续推动煤电、化工、建材、纺织等产业技改提升、链条延伸,加快实现提档升级、质效双增。三是蓄势赋能建强园区。按照“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引导各开发区重点培育2—3个特色产业,力争开发区工业投资和规上工业总产值均增长12%以上。围绕“产城融合”因地制宜实施扩区调区,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扎实开展“企业满园”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大力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加速推动“工业上楼”、打造“垂直工厂”,切实让园区“寸土”生“寸金”。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亩均效益”评价等改革,加强开发区监测考核和激励约束,赋能园区发展提速增效,全面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四是数实融合催生活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枣庄高新区锂电池制造、滕州机床等“产业大脑”试点建设,创新开展“技改荟、数智行”进企业活动,年内实施过500万元工业技改项目400个以上,新增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10个。加快芯恒基电子、鲁南超算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入库培育企业20家,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300亿元。

■聚力深化创新驱动,培育高维度竞争优势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作用、人力资源的硬核支撑作用,加快培塑新质生产力。一是激活多元创新主体。高效推进省锂电产业、无机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年内新增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00项。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育苗”、高新技术企业“登高”和“墨子创新”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推进科技企业数字化改革,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二是引育适用创新人才。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和“榴枣归乡”工程,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强化医疗、配偶安置、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提供人才住房1000套(间),全年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入枣留枣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1.8万人,进一步聚人口、增人力、引人才、提人气。支持枣庄学院与职业院校职普融通、协同办学,推动枣庄职业学院、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创建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加快打造一支以鲁班工匠、枣庄首席技师为引领的产业人才队伍。三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完善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现有效发明专利增长10%以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探索设立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推广“鲁科贷”融资,服务科技型企业300家以上。

■聚力拓展市场空间,构建高水平开放格局

坚持内外循环融通互促、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向纵深发展。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强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实施“双全双百”工程,常态化开展“局长科长坐窗口”等活动,实现更多高频事项“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大力践行“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全面推广“入企e码通”,办好“企业家日”系列活动,积极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二是持续抓实招商引资。深度对接珠三角、江浙沪等重点地区,用好用活长三角产业促进中心等平台,筹建大湾区产业促进中心,支持在外枣庄籍企业家成立异地商会,围绕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开展商协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一事一议提高“大而强”项目“坐果率”,盘活闲置资产、利用标准厂房提高“小而美”项目“硕果率”,力争全年签约落地10亿元及以上项目80个、50亿元及以上项目25个。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抓好项目策划和手续完善,积极对上争取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深耕欧美日韩开展境外招商,支持在枣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确保全年到位外资稳步增长。三是持续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开拓“一带一路”、RCEP市场,加大对企业境外参展以及出口信贷的支持力度,扩大“新三样”出口规模,争取年内新增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闲置品流通集聚区,全力提升海关智慧化监管服务效能,培育孵化一批跨境电商新锐企业。依托京沪通道、运河黄金水道推动“港产城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内河港口资源整合,完成京杭运河枣庄段二级航道整治、长河港业铁路专用线工程,推进薛城港区铁路物流基地和临港产业园建设,实施枣庄港泊位智能化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河海直达集装箱运输,促进“装卸港”向“物流港”“贸易港”转型,全力打造鲁南物流能源廊道。四是持续释放消费潜能。滚动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做活电商经济、银发经济,着力提振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积极发展邮政服务业,加快完善县域商业网络设施和业态,力争年内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350家。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放大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等品牌效应,支持冠世榴园、红荷湿地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冠世榴园民族风情谷、中兴民族工业文化遗产公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红色研学新业态,创新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场景,争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聚力推动城市焕新,打造高能级鲁南门户

坚持立足“一主一强两极多点”市域格局,统筹推动向心聚合和内涵发展,努力建设更加宜居、更具韧性、更有智慧的鲁南中心城市。一是拓展城市空间。加快枣庄翼云机场、济枣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完成临滕高速、省道103济枣线改建工程,积极推进临枣菏城际铁路、枣庄至庆云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持续提高对外通达度。围绕加快市域一体化步伐,启动省道513滕薛线提升、省道322齐陶路改建等工程,实施京沪高铁枣庄站站房改造,科学规划机场、高铁站等场站联通快速路网,推进欣兴路、青啤大道东延等城市道路建设,打通15条城区断头路,完成18处主干道路交叉口快速化改造,切实提高城区互联度。开展交通组织优化提升行动,完善“BRT主线贯通+支线接驳换乘”公交线网体系,着力畅通城市微循环,有效提高出行便利度。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产城一体、职住平衡、节能减碳、绿色发展的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零碳智谷”,科学布局高端产业项目、高品质住宅区、便民生活圈、优质教育资源和综合会展设施,打造融东接西的同城化产业轴带。按照“建大、并中、撤小”思路,完成地表水厂和输配水管网建设,确保实现全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坚持地上地下一体统筹,加快烂尾楼、批而未建土地盘活,实施79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年内新增城市集中供热200万平方米,新建改造燃气管道85公里,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三是提升城市品位。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实施光明大道景观提升工程,科学规划城市桥下空间利用,新建改造公园游园90处、城区道路绿化节点50处、生态街巷100条。兼顾实用性和景观性,开展重点区域亮化工程,打造宜人舒适的城市夜景。坚持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抓好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保护,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营造“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浓厚氛围。四是深化城市智理。结合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加快市级大数据节点升级改造,新设5G基站1000个,促进“城市大脑”提级扩能。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新建改造智慧停车泊位1000个、公共充电桩600个,推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信用积分等智慧便民应用场景深度覆盖,努力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聚力推进乡村振兴,绘就高起点共富画卷

坚持稳粮固农、产业富农、改革惠农、科技强农,加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城乡融合示范区、和美乡村样板区”。一是提升农业品牌效益。坚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实施石榴产业振兴工程,建设种质资源创新应用、精品种植生产、盆景盆栽和苗木三大基地,打造精深加工、产品贸易、文旅休闲观光三大中心,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主体培优三大工程,规划建设石榴综合交易市场,积极开展石榴产业专题招商活动,加快实现全要素集聚、全产业融合、全链条增值,塑优培强“榴光溢彩田慢城”品牌。实施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深入挖掘马铃薯、长红枣等特色农业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力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300家。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426万亩、183万吨以上。二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双十百千”工程,积极争创2个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1个省级衔接推进区,以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提升推动乡村全域净全域美。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和村庄清洁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265公里、通户道路993公里、旅游公路84公里,新增农村清洁取暖建设8.3万户、市级美丽庭院1000个。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和宅基地改革,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试点,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确保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0%、100万元以上村达到240个。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聚力深耕绿色转型,厚植高颜值生态基底

深入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大力推进“四减四增”行动,争创国家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一是持续深化节能降碳。严格落实能效约束,有序推进电力、建材、化工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工建设庄里抽水蓄能电站、中广核储能电站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力争新能源发电装机突破400万千瓦,稳步壮大清洁能源规模。培育发展新能源电池回收等再生资源产业,全力争创全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二是扎实开展减污控源。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源头管控,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控制在每立方米45微克、60微克以下,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4.6%。抓好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完成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万吨/天,确保黑臭水体动态清零、9个国省控河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实施“千里生态幸福水廊”三年建设计划,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6条以上。常态化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继续保持在100%。三是加快推动修复扩绿。统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废弃矿山修复及矿区周边环境治理,修复破损山体600亩,确保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85%以上。持续开展“山水林田大会战”,深入实施荒山披绿、湿地复绿、城区绣绿等十大工程,完成植树造林5000亩、湿地生态修复500亩,建设提升生态廊道100公里。四是深度挖掘生态价值。支持山亭区打造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和“生态银行”,拓展碳交易咨询服务、碳金融、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业务,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施“水网+”行动,建成一批效益河湖示范样板,带动内河航运、休闲度假等业态发展,全面提升河湖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聚力增进群众福祉,扩大高品质服务供给

着眼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创新实施更多惠民举措,让公共服务更贴心、民生保障更暖心、百姓生活更舒心。一是推动就业服务提档。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开展“社区微业”行动,启动实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星链计划”,新增城镇就业3.2万人以上。二是促进优质教育扩容。全面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调整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年内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3万个。支持枣庄学院创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加快新校区二期工程进度。实施枣庄职业学院、山东煤炭卫校等高职中职学校办学达标工程,开工建设枣庄技师学院,加快推进枣矿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提升工程,持续改善中小学食宿条件,新增校车60辆,努力让家长满意、社会放心。三是深化健康枣庄建设。扎实开展健康枣庄建设“十大行动”,启动村卫生室三年提升行动,创建样板村卫生室100个,实现“智医助理”辅诊系统全覆盖。全力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临床重点专科攀登计划,积极构建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源头管控和质量监管,让广大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办好市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大力发展休闲体育,持续擦亮“枣运动·枣健康”品牌。四是织密社会保障网络。深入开展社会保险精准扩面专项行动,稳步实施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悉心关爱“一老一小”,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扎实做好困境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兜底帮扶救助活动,倾心打造“枣慈留香”慈善品牌。五是丰富文化惠民载体。探索文化“两创”新路径,积极培育“鲁班在我家”文创产业集群。围绕打造“近悦远来·枣城有戏”文旅品牌,建设非遗工坊等新型文化空间20家,办好市第九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聚力防控风险挑战,筑牢高标准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聚焦重点、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一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突出抓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整治,常态化推进矿山企业、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加强基层救援站点和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扎实开展“消防安全进万家”活动,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财政金融监管。严格政府债务管理,加大基层财力保障和财政运行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城投债领域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恶意逃避金融债务行为,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枣解决·枣满意”平台、12345政务服务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诉求办理渠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从源头上提升治理能力。深化军民融合、国防动员和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抓好治安基础要素管控中心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面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枣庄。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决做到立场坚定、对党忠诚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毫不动摇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铭刻在心、落实在行,切实在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毅坚定,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决做到依法行政、秉公用权

巩固深化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果,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健全完善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法律顾问、智库咨询等制度,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质效,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坚决做到勤政为民、实干担当

认真学习“四下基层”经验,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用心倾听诉求,用情换位思考,用力把事办好,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生命线,坚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担当作为抓落实、亲力亲为抓落实,积极发挥政府督查作用,健全完善任务分解、责任落实、过程督办、结果问效的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深化差异化考核、公开亮屏监督、正负双向激励,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坚决做到作风过硬、廉洁从政

坚持身在一线、守住底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常态化推进干部思想能力作风建设,驰而不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财政资金、公共资源、国企国资等重点领域监管,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牢固树立“再紧不能紧民生、再难不能难群众”理念,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更多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切实以政府的执守简朴换取百姓的岁月静好。





研究成果
枣庄党史
枣庄史志
电话:0632-8685016
地址:山东省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632) 8685016
E-mail:zaozhuang@dfz.cn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14011134号
备案信息查询:https://beian.miit.gov.cn/#/Integrated/index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2022 版权所有: 枣庄党史史志网